古镇起于盐1:资中罗泉

有一年去四川资中县看一个老朋友,回来就去了罗泉古镇。

选择去罗泉,是因为看了《国家地理》第3期(2011)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盐文明的结晶。在其中一节《洛城与洛泉——以盐为名的城市》中,不仅提到了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的船形古镇洛城,还提到了被称为“四川第一龙城”的洛泉。本来想去罗城,但是决定去资中,所以最后选择了顺便去罗泉。

原因有几个:一是祖上靠盐井发了财,二是第一份工作是去新疆为四川工业收运盐(我以前在成都盐业运销站工作)。还有,这两个以盐起家的古镇,和我同姓!这也是龙年去龙镇的好时机。

好了,不说八卦了。以下是我在游览罗泉古镇时拍摄并写下的摄影故事。我想用镜头去解读古镇的局部和细节,让博主们有不一样的感受:

1.可惜成渝高速到罗泉镇有两个路口。一条是从成都到秋溪,22km到罗泉镇。另一条是从重庆经资中到玉溪峡,资中11公里,龙街镇到罗泉镇39公里。从玉溪镇到龙街镇再到罗泉镇,道路难以形容;从罗泉镇到秋溪镇,路途很可怕,我很讨厌。尤其是龙街镇和玉溪镇,主干道都是烂路。中间的路块像鱼鳞状凸起,两边凹陷,到处都是泥水,汽车很难通过。还好我的车是准越野车,底盘高,但是颠簸跳跃很厉害。有时候要1档行驶,会像船一样摇晃,方向盘会剧烈抖动。我最怕的就是车轮卡住或者扎破或者车坏了,让老婆感到害怕,让我第一次体验越野刺激后感到紧张。据说是一辆卡车(比如水泥厂的卡车)压坏了路面,一直没有重修。看来这个地区在当时是比较落后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会有投资的。古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完全不像网上宣传的那样(当然如果你有特殊的目的和情结,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我也有一句真诚的话安慰自己:我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越野骑行!这给了我征服的快感和掌控的成就感。值!

当然,在中国的乡村公路上“体验”越野是很可惜的...

2.罗泉古镇位于四川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处的深山里,被沱江支流竹溪河掩映着。

3.以清中叶发现盐井而闻名,当时罗泉镇商人云集,热闹非凡。现在,只剩下一座保存完好的盐庙,透露着古老的荒凉。

4.资中罗泉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100个古镇之一。罗泉又称“罗泉井”。据资中县志记载,罗泉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5.西距资中50公里,距成渝高速秋溪站17公里。班车方便,自驾快。

6.罗泉的崛起,与罗泉的采盐业密不可分。据《盐法》记载,“罗圈井在子洲,古厂亦创于秦。”可见罗泉镇的历史是很悠久的。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宋元时期的扩建,罗泉镇在明朝洪武时期已初具规模,清朝雍正八年,建立了罗泉都城。

7.罗泉镇的由来。

三国时期,蜀国宰相孔明曾在罗泉镇营盘山扎营。由于持续干旱无雨,山上缺水。于是孔明派兵沿竹溪打井取水。仅仅几天的努力,井就挖成功了,泉水从井底涌出。孔明接到兵士的消息,喜出望外。他亲自到井边,看到井里的泉水清澈透明。他下令卫宫取水试用,喝了水感觉很好。是孔明尝的,喝了之后精神来了。他看到泉水从井里喷涌而出,井大如箩筐,就把它命名为罗泉井。然后到了清代,有一个叫罗的官府,不满子洲姓朱的州官比他官重,就把芦苇上的竹头去掉,作为地名,再去掉“井”字,俗称罗泉。当时,孔明君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罗泉小学对面)、大坝井(连欣桥下)、花园井(矮桥上)、观音井(观音坨对面)。

8.孔明的师在营盘山驻扎了两年多,需要购买很多生活用品,但是没有市场。孔明曾经轮流派兵帮助百姓建市场。起初,只有大约50户居民搬进了市场。后来繁华时期有100多户。人们把这个市场命名为“罗泉井”。

9.中国唯一的盐寺位于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资中县罗泉镇。走进青石铺成的五里长街,穿过古色古香的自来桥,拐过弯就到了位于河东街的盐庙。盐寺是中国唯一纪念和崇拜盐神的寺庙。早在秦代,罗泉镇山涧底部就有许多桅杆和盐灶,是天府之国的产盐基地之一。

10,其制盐历史比盐都自贡早500多年。罗泉镇的盐业发展经历了汉、三国、南北朝,经过唐、宋、元、明不断发展。到清代,罗泉镇盐业发展达到顶峰。清朝光绪年间,罗泉镇共有盐井1515口,所产食盐获得1925巴黎世博会金奖,质量为天下第一。这时候,洛泉商贾云集,马嘶骡子叫个不停,好不热闹。当地的盐庙就是最好的见证。

11,十余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古庙。

12,盐庙占地2700多平方米。建于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教风格建造。戏台建于清同治七年,是按照佛教风格建造的。箱形房屋是按照儒家风格建造的。盐寺融合了三种建筑风格。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寺庙。盐庙中间是600多平方米的戏坝,全部用绿色石板铺成,可容纳上千人看戏。从剧坝到正殿有十三级石阶,盐庙过去的辉煌也是从这一级级驳船上的石阶记录下来的。

13.庙的正殿供奉的是作为盐神的管仲,而关羽和火神则由管仲陪着。全盐寺三层重檐,翼角高,或双龙戏珠,或黄金戏凤,皆雕画;寺庙,木质建筑,花窗,或者横梁,都是别出心裁。正殿屋顶是整个寺庙的精华,有“画龙点睛”的妙用。四条五颜六色的龙,每条长10米,缠绕在主脊上。中间两条彩龙,胡须舒展,双目圆睁,口如盆向宝葫芦奔去。

14.主脊正面,四角密密麻麻,每个角上都挂着一口叮叮当当的钟。风吹了一夜,叮当声悠扬,宛如一曲甜美动人的乐曲,吸引了山脊上许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聆听。整个庙顶就像是好动物好鸟的天堂,像是春天鸟兽的天堂。翼角高,正殿屋顶的龙族嬉戏,抢夺藏宝图。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历历在目。

15、盐庙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是古镇辉煌的重要标志。

16、三重檐、高翅角的盐庙,是一座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大型四合院。屋檐上的杂草,随风摇曳,像是在诉说古镇的悠久历史。

17,入户门钻过旧戏台,来到庙前空旷的广场。周围的厢房、厢房、走廊,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18.现在盐庙成了古镇人的聚集地。人们坐在盐庙正殿的石阶上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19,爬台阶到正殿,穿过正殿的庭院,可以清晰的看到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20.万寿宫位于老街子街。

21,建于清代,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它由剧院、侧厅和大厅组成。

22.为了穿木屋,我把内部雕刻成镂空,做工精致,雕刻内容丰富多彩。现在,但现在完好无损。

23.自来桥。桥头李有龙位于老街子街,建于明代,全长50米。这是一座石拱桥。龙头和神话动物象征着吉祥和和平。自来桥的东边是盐庙,西边是城隍庙。此前没有“自来桥”,连接朱溪河两岸的通道只是一座简单的“踩水桥”。“跑步机桥”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后来由于来往的商人很多,骡子、马、商人、搬运工都要涉水过桥,却跌跌撞撞。一些在路上的骡子、马和挑夫赶到这里,一旦过桥,往往会生重病。

24.当时罗泉井盐场打官司的张少木,体察民间疾苦,思考重修踩水桥的策略。由于重修此桥耗资巨大,官司所一时难以拨出足够的银子,于是张少木召集盐商、炉具进行工商洽谈,以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力量,筹集了3200多两银子和5000多名工人,用了半年时间建成了一条长长的。石桥建成时,张少木邀请子洲的赵公仁踏桥(即剪彩)。赵接到邀请时,妻子已足月,当晚做梦,生下一个胖乎乎的儿子。第二天,当赵来到罗泉踩桥时,他把这座石桥命名为“自来桥”。这一天是公元1796年,腊月十三。

25.1985期间,由于河床抬高,紫来大桥桥墩又大又密,河道受阻无法漫溢,经常造成罗泉井被淹。因为河水的常年冲刷,桥基断裂,石桥有坍塌的可能。因此,罗泉镇拆除了旧桥,重建了新桥。老儿来到桥上修理老儿,准备把1934洪水时掉进河里的龙(狮子、独角兽)吊起来。万里的天气突然变了,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当时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一股烟从石龙的头顶升起。据传说,这是乔榛的龙神,他去天堂向玉帝报告,并得到批准继续守卫自来桥。老龙接到圣旨,现在依然忠实地坐在自来桥两端,仔细研究着从南到北的生物。

26.罗泉会议现场。

(下同)

岁月漫长,转瞬即逝。已载入史册的罗泉井会议旧址依然如故,成为世人守望和缅怀过去的丰碑,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7.胡繁渠书院。位于老街子第一街,建于清代,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28.典型的四合院风格,一楼一底结构。前面是铺面,中间是钟楼和图书馆大楼,后面是住宅。它现在保存得很好。

29.守书院的老人。由于古镇旅游发展不佳,几乎所有的“景点”都关门了,书院也不例外。当我们第一次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进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个大哥哥从橱柜里出来,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树叶。我们请他卖给我们一些,他说,“不”。拿去吃吧。“我们饿了,我们很感激他。叶巴尔很香,里面有老腊肉。看到我们很想进去看看书院,就去拿钥匙,但是找不到了。最后我去找了一个铁帐和一把锤子,想把锁砸开,但是还是不行。我们不忍心这样做,让老大哥收手。感觉有些惭愧,他主动带我们去了“罗泉会议会址”,给我们开了门。

30.罗泉古镇,五里长街,十弯九弯,形似龙,卧于河边,故有“四川第一龙镇”之誉。

女人们喜欢在亲密的聊天中忙着做针线活,老人们则喝着茶,听着歌剧,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满足的脸上。

31,老街有十几家茶馆,只有五里地长,生意还挺红火。在这里的任何一个茶馆,都可以来一碗盖茶,来一个龙门阵。听老人们用地道的天府方言讲述古镇辉煌的昨天。

32.走过古镇的古街古寺,走进十弯九扭的青瓦房里古镇人的闲适。

33.你会觉得历经沧桑的罗泉人勤劳朴实,淳朴大方。

后来又去了一次罗泉古镇,情况还是一样。不同的是,为了发展古镇的旅游业,老街正在重建,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了石条。

资中罗泉古镇的居民过着平静的生活。

我很难得的把笼子里那个老东西弄干了,还伸手试着给它取暖。

老婆婆不好意思地说:“别笑我。”

因为现在没人用这个了,邻居都用电暖器!

(以下图片从第二张开始就变成老照片了。)

(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和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