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黄石老山金矿()
铜陵市位于长江南岸,水陆交通便利。铁路有芜湖至铜陵线,从铜陵经芜湖、南京直达上海。有铜陵经繁昌至芜湖、铜陵经青阳至贵池两条干线公路,可与省内外公路相连。水路主要是长江水路,客货船可以通往沿江港口。
矿区位于铜陵复合褶皱的铜官山背斜的东南翼。背斜是该区的主体构造,正常产于西北翼,整体反转于东南翼,逐渐向东北方向恢复正常。主要控矿断裂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为东北30-40。从背斜核部到两翼的地层依次为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矿床主要产于上泥盆统吴彤组砂岩页岩与中石炭统黄龙组大理岩(局部为下部白云岩)之间的纵向断裂带上,其次为黄龙组上下岩性段之间的“铁帽”褐铁矿型(中下半氧化)金矿体。整个含矿带沿走向长1800米。* * *金矿体11,其中主要金矿体1(矿体1),占全区黄金储量的81%;其余为次生矿体,仅占总储量的19%。1号金矿体受F1纵向断裂控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产于围岩产状的正常部位,矿体倾向东南(113),倾角75-88。在矿区南部和深部,当围岩产状反转时,矿体也反转并逐渐尖灭,倾角为293°向西北,70°-85°。矿体长度为1150m,最大厚度为17.82m,平均厚度为4.75m..矿石的矿物成分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含铁氧化物为针铁矿、针铁矿和赤铁矿。它是一个铁帽型金矿床。经过选矿试验,选矿和冶金总回收率为87.2%-89.42%。
安徽省铜陵县黄石老山金矿于1992开始基建,1994投产,日处理能力300吨。
该区属于铜官山矿区外围。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在铜陵地区工作的地质队和物探队都在这个地区工作,投入了一点地质和物探工作,所以注意寻找铜官山式铜矿。在1952,地质部321队做了一次自然电位,在黄石老峰西南侧出现一个(300毫伏)的负中心,在1953施工了一个洞。
在1965,冶金八一十二队通过物化探资料了解到黄石老山地区有两处磁异常,最高峰分别为400 NAT和300 NAT。1967设计验证钻孔,止于中石炭统黄龙组下段白云岩,未见矿体。虽然地质目的没有达到,但提供的两个异常数据为今后进一步工作和找金提供了依据。
黄石老山地区是马山金矿向南的延伸,区内还有有利的成矿部位和低慢磁异常。为扩大马山金矿远景,在1980-1983马山普查找矿评价中,对黄石老山地区进行了关注。在1980处施工了三个钻孔,在一些钻孔中发现了含金黄铁矿。1982期间,冶金八一十二队物化探队在黄石老山地区开展1∶5000磁法和次生晕剖面工作,发现上泥盆统吴彤组顶部有断续的带状物化探异常,认为是隐伏矿体所致。
1982年4月至9月,以王炳恒为组长,张、高静、季、尹胜基为成员的测量队完成了1 ∶ 1万平方公里的地质填图工作。认为黄石老山地区成矿条件良好,存在低、缓磁异常。建议先进行汞气测量。
1983八一二队物探队(邱培伦任队长兼技术负责人,成员有朱、梁振光、胡、石安石、、欧国喜、高、胡德明、黄、、李明阳等。)在黄石老山-樟木山地区进行了1。
1984年1月完成一个钻孔,见到两层良好的含金体。1983-1984年6月,以陈泰铭为地质队长的铜官山普查组在黄石老山-樟木山地区进行了1 ∶ 10000地质填图(粗测)。
1985由王炳恒任地质队长,冯福鼎(后为张、尹胜基)等人根据1984钻孔(CK5502)提出黄石老山金矿普查设计。同时,物化探队配合该区金矿找矿工作,在铜官山背斜东南翼完成了4.51 ∶ 5000平方公里的精细物探调查,发现16有希望的磁异常,其中该区68线异常最好。根据对物化探异常位置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设计了验证钻孔(CK6801),施工后见到了良好的含金褐铁矿(铁帽),揭开了黄石老山铁帽型金矿找矿的序幕。
1986-1988完成黄石老山金矿详查,1989-1990转入综合勘探。完成1: 1000地质测绘,137平方公里,1: 2000地形测量,2.3平方公里,1: 2000地质测绘,3.21平方公里,探槽3026立方米,65438+。钻探24900米(1,41钻孔),坑探2310米,基础分析样品9674个(金、铁、硫、砷、铜等。)和2个选矿工艺试验样品。1990 10王炳恒、尹、唐新民、纪连华、、钟、马敦旭、刘、邱(合肥工业大学资源环境系负责水文地质)提交安徽省铜陵市黄石老山金矿勘查中间地质报告,提交黄金储量13。
1990 65438+2月29日,安徽省储委审定报告。
1990从详查到勘探到提交中间地质报告,历时5年,* * *投入地质勘探655万元,探明了一个中型金矿,速度快,周期短,为安徽省黄金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0年荣获“七五”期间,为安徽省黄金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年被地矿部授予黄金矿山地质勘查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