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的前身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前身为私立于颖中学,由美国基督教会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创办,已有147年历史。

刚建的时候,只有二三十个学生。1912年建立七年制小学和两年制中学。学校有150或60名学生。

1918年夏,校长李先生。中学改为四年制,有400多名学生。1928,官邸大院内建小学,名为二院,灯市口大道原址改为中学,名为一院。同年还规定了校旗,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以菊花为校花,并制定了校歌。1929年春,北平教育局派员视察学校,认为校规严整,学风优美,可列在当时各校之前。教育局发奖,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学校,名声大振。1930年建立六年制中学,在齐河楼建有占地26亩的体育场和宿舍,称为三院,学生1200余人。1933,冯玉祥先生为学校题词“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山河急,山河破,英生逼救国,并举办年刊,如终兵策。”1934,费启和先生担任董事。那一年,北平第一次初高中毕业考试举行。我校学生梁炳文、唐分别获得高中、初中第一名,同时我校高中组获得团体总分冠军。社会名人金鼎先生给了一面“双元”牌匾,高挂在校门口,以为是盛况。同年秋,将与初级中学相邻的校舍,原明朝严嵩府,后改为盐校,全部划归该校,称四院为该校高级中学。65438年至0935年,胡适先生任理事,并为该校图书馆题匾。

30年代,根据上海教育会的调查结果,宣布学校在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1941年春,在学生中建立了一个地下党支部,张大中同志任书记。

1942 65438+10月,日伪教育局强行将我校改为市管辖,更名为“第八中学”。

1945,10,10,宣布复课。

1947年在米市街梅渚胡同买地,建职工宿舍,称为五院。到1948,学校总占地面积80余亩,在校学生2000余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设立了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冰球场和300米跑道。各种球会组织的队伍多达七八十支。学生课外团体,如旅行团、社会调查团、短波电台团、中西音乐社、歌舞团、民族剧团、新剧团等。此外,还有一个频率为1194千赫的于颖广播电台,定期向远至方圆的城市和乡村播送音乐、科技、卫生、文学、历史和地理节目。学生的课外研讨会包括家庭问题、航空、广播、国防和国货。还有机械课,产业指导课,健康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