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笔记

儿童读书笔记(5篇总论笔记)

看完一本书有什么感受?写读书笔记,记录得失。你想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我孩子的读书笔记(共5篇),欢迎分享。

儿童读书笔记1上学期寒假结束,我校下发了《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好几个月了,因为家务忙,一直没有机会看书,最近才随便翻了翻。

这本书最初是由卡罗尔·沙曼·温迪·克罗斯戴安娜·文尼斯写的,由单敏月和王小平翻译。这本书有七章。在第一章中,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观察”,并介绍了记录观察的几种方法。第二章是“教你如何一步步观察”,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自我实践的机会。第三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观察方法,举了很多例子,并列出了一些目的和目标,以便读者决定采用最合适的模式来记录观察结果。第四章更详细地回顾了记录观察的好处以及观察对儿童的意义。第五章是“基础阶段观察评价与早期学习目标挂钩”。第六章分别介绍了各个发展领域,并列举了一些与早期学习目标标准相关的活动,有助于我们拓展儿童的经验。第七章是“发展的里程碑:从出生到八岁”,可供我们参考,但这只是一个指南,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经历。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鼓励照顾婴幼儿的工作者愿意去观察孩子,通过观察和记录孩子的成长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让自己在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时,更加清楚自己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作为一名幼师,或许你已经明白,观察孩子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因为观察会让你乐于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但问题是如何观察和记录。只要我们按顺序通读这本书的章节,你一定会受益匪浅。这几章的内容是按部就班安排的,旨在帮助你逐步掌握观察记录的全过程,观察记录的例子比比皆是,会让你更容易找到。书中还有很多具体的练习,有助于你更好地构建自己的观察技术和知识体系。

儿童读书笔记2在此期间,我读了《儿童如何学习数学》这本书,这本书为所有新老教师提供了迫切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能;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教师之间更多的讨论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它为任何打算提高自己的教师提供了材料。这本书对现在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真的很有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一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下面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书提到最多的就是问题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从“生活情境”中引入和开展课堂。

读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概念——“街头数学”。国外研究称公共生活中的数学为“街头数学”。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项活动,而是一项社会活动。数学课可以在家里、公园和商店里找到。无论是买卖活动还是盖房子,校外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学校里的书本知识。所以,小学数学不仅是一种知识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英国学者纳兹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学校很难解决数学问题。很多老师认为是智力问题,其实不是这样。他们能很好地解决街头数学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在加减乘除的计算上有很大的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精神有问题,但就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快速地买卖商品。这种现象似乎很难解释。纳兹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不同的符号。他们用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直观的方式来解决街头问题,而学校教的是书面和象征性的方法。这两种符号体系的区别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的本质区别,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这项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其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的系统。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因为它努力适应小学生的特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

促进孩子在认知输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输入。在课堂组织上,尽量让孩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实验。但是不能只让学生学街头数学。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相比,非常不规范,没有系统,有很多孩子解决不了的“街头数学问题”。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街头数学问题转化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使其既能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又有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种数学是老师和学生兴趣相同的数学。

总之,我看过《孩子怎么学数学》这本书,很受启发。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成熟。

儿童札记3最近一直在研究刘晓东教授的《解放儿童》这本书,感慨良多。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感觉这本关于儿童教育的学术文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分析了儿童教育的理论观点,很有研究价值。孩子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孩子的生活主要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只有遵循进化史赋予的路线、节奏和速度,孩子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健康的童年。当代中国的儿童教育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这些误解的根源在于中国没有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寻找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生命,构建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走出各种误区,实现儿童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才能让儿童顺应自然,释放天性,激发创造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解放儿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新时期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倡导“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实践能力”,这与陶行知先生培养创新人才、发展人才创造力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发现和理解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思想,就是主张释放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孩子,就要解放孩子的思想,释放孩子的天性。平日接触教育工作,感触也很深。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喜欢参与其中,在游戏中感受活动的快乐。但是有些孩子受情绪影响或者其他原因,不喜欢参与游戏。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应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游戏方案组织孩子们热身,对他们说:“我们今天玩一个外星人游戏好吗?”大多数孩子在听说要玩新游戏时都很兴奋,但这时有的孩子说:“不,我喜欢玩老西瓜”,有的孩子说:“我们喜欢玩木头脑袋。”听到孩子们这么说,我想了想,对他们说:“好吧,今天我们分组玩。想和老师玩新游戏的孩子就一组,想玩其他游戏的孩子自己组合。这样可以吗?”孩子们的要求被答应了,大声答应了。提出游戏规则后,孩子们开始分组玩自己选择的游戏。因为是孩子们自己选择的游戏活动,他们都玩得很开心。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选择自己游戏内容的权利,尤其是户外运动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如果强迫孩子参加游戏,只会让孩子的身体活跃,内心不快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所以我觉得一定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也是一种解放。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他们天真率真,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成年人没有的东西。如果能实现以孩子为本的教育,那么孩子将得到真正的解放,成长之路将越走越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教育是无缝隙的,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像一场温柔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顺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读书笔记4寒假前,我校发行了《儿童文化与教育》一书。我在寒假里认真读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这本书,对儿童文化和儿童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教育也很有帮助。第一章“谁是儿童”和第二章“儿童文化”中的第八节“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让我感触颇深。

第一,孩子获取文化的途径。

从童年的特点来看,家庭是孩子文化习惯最重要的文化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儿童从中不仅获得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且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因此,家庭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人一生中精神世界和行为的第一源泉。家庭对孩子文化习惯习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内核的熏陶和传承,包括民族宗教信仰、图腾崇拜、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价值观等。由于家庭对人的影响具有初始性、直接性、深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家庭成为儿童文化习惯的第一影响源。

当一个孩子学会走路时,他的活动范围从家庭到社区,他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如节日和仪式等。但这个时候孩子是作为边缘人和旁观者参与的,他对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更多的是通过模仿和熏陶获得的。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进入幼儿园和学校学习。孩子的身份和以前不一样了。此时,他作为学校的主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学校通过教育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文化习惯。

此外,个体的人格倾向、主观文化体验和文化选择决定了个体与外部文化环境互动的水平和结果。个体与外部文化环境互动的层次可以分为自由和意识两个层次。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与外界文化环境的互动水平处于从舒适到自觉的过渡阶段。

第二,孩子的文化要符合孩子的天性。

自然是文化的基础。所以教育必须以孩子的天性为基础,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不可教,不可改。所以有学者提出,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人性。自然的生成是由生命的进化史决定的,是自然选择的,所以是自在合法的。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性,教育应该尊重自然。

要塑造孩子的文化习惯,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成长规律。蒙台梭利将儿童的需求视为来自生活的召唤,认为儿童是在一种神圣力量的帮助下成长为成人的。所以在这个奇妙的过程中,老师和大人的介入一定是“间接的”,是一个带着尊重等待孩子成长的过程。她说,“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吧,只要对他好,我们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吧。”所以,符合孩子的天性,大人首先应该是孩子发展需求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第三,要不断更新孩子成长的文化场。

孩子成长的文化场是一个大的教育空间,包括正规教育空间、社区教育空间和家庭教育空间。当今的社会文化使得原有的文化领域及其文化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单一的、静态的、封闭的文化场变成了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文化场,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疏离、孤立、封闭变成了开放、交流、互动。这些变化导致了对原有的大教育空间的冲击,对孩子一直习惯于舒适状态的文化习惯的习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上有“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精英文化,小文化指村民生活文化。不同的文化应该互动互补,和谐繁荣。现在孩子成长的文化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文化场,包括幼儿园、学校、社区、家庭。研究表明,根据美国和日本的标准,中国的儿童保育机构一切都很严肃,墨守成规,过于关注学术问题。在日本的幼教机构里,孩子的活动不受控制。美国的幼教机构将社会价值观置于自由、独立和个性之上。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包括学前机构在内的各级生态系统是一致的,并通过微生态系统影响儿童的行为。幼儿园课程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因此,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应从这些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入手,关注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从而不断更新儿童成长的文化场。

儿童札记5《解放儿童》* *这本书用了三个空格来阐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第一条:尊重自然。

“游戏是孩子重要的生活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地限制孩子的游戏。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为了孩子的安全。在游戏中,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的世界中,摔跤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会担心孩子会不敲不摸。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源于家长的过度关心,导致老师限制孩子的游戏,而游戏正是孩子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会设置很多规则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却没有真正融入角色。农村有孩子们成长的沃土。乡村很美,是童话孕育的原野,是梦想放飞的地方。

田野色彩和气息浓厚的《稻草屋》不就是曹文轩深藏的田园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农村的记忆是夏天的夜晚,满天的星星,趁着夜色,经常和同伴在户外打游戏。累了就围坐在大人身边,享受粉丝送来的凉风。缠着村里的长辈讲故事,多好玩啊。农村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农村广阔的天地给了孩子们美好而难忘的童年,培养了世界上最纯粹的品格。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却缺少天然的养料和玩伴。天冷的时候不能做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的时候,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真正适合孩子出去玩的时间很少。和家长沟通时,家长经常说:孩子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的手工活动中说“我不会教,你可以帮我”;家长看到孩子放学后衣服脏了,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弄脏了,等等。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笼中鸟,毕竟笼中鸟不可能伟大。

第二章:解放儿童。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论:解放孩子的思想,让他们思考;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有能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看得见;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会说话;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去学习他们渴望学习的东西。但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绘画活动。老师说今天的主题是“美丽的大海”,主要是教画船。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老师们提供各种欣赏和教授绘画的小船,让孩子在画纸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一个孩子写字慢,老师问:“为什么?”他回答说:“美人鱼真美!我想画一条美人鱼!但是我不会画画。”老师认真而严厉地劝阻孩子们:我今天学的是画一艘船。美丽的大海上怎么能不画一艘船呢?所以这个孩子的作品是一艘舍不得画的船。

如果老师告诉孩子美人鱼就是把半个人和半条鱼画在一起,也许他会画一个人脸或者鱼脸的美人鱼,甚至是热带鱼形象的美人鱼。我觉得这可能是最有趣最美的儿童画了。还有一个现象是,我们教孩子画海的时候,他们总说海是蓝色的,要用蓝色的马克笔。草是绿色的,所以它应该被涂成绿色...如果有些孩子画不同的颜色,老师会说画错了。既然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那就让孩子自由想象,创造出他们认为最美的画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教育孩子,培养创造力,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真的明白这一点吗?你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了吗?

第三章:走出误区。

从“三寸金莲”到“高等教育”,这些描述都让人心疼,让人反思。在幼儿园中班,孩子们学了英语、钢琴、舞蹈、绘画,还有一些跆拳道、滑冰、快速识字等各种辅导班。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永远赢。现在的教育环境,让家长们想尽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一起交流的时候,谈论孩子在辅导班的成绩。父母不知道顺其自然是孩子成长的根本。“蛹不一定会变成蝴蝶,但蝴蝶一定是由蛹变成的。当蝴蝶还以蛹的形式潜伏着的时候,我们武断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像蝴蝶一样飞翔。”多么可悲的行为!

但是现在的幼儿蛹不都是受社会摆布的吗?父母可以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对孩子不自然的教育,比如先进的素养,先进的教育,过热的英语学习,是存在的,而且持续很久。于是孩子们失去了学习各种兴趣的兴趣,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理解父母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顺应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而不是跟风。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否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解放孩子,老师单方面做不到,需要家的配合。《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让孩子得到真正的‘解放’,家长也要和老师一起转变观念,铲除根源,树立正确的孩子观和教育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教育是无缝的,希望作者‘解放儿童’的声音能够深入人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像一场温柔的春雨一样滋润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适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