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错误的原因(提示)

生活中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如下:(1)来自社会和中学生的问题中学生的学习、社会生活和错别字日益成为社会和中学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下社会生活中的错别字应该足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和重视:1。社会生活中的不规范汉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日益严重,汉字使用现状令人担忧。请看以下节选:(65438)歌词拼错(2)三晋都市报法院判决书拼错。(3)《长春日报》连招生广告都满是错别字。(4)赵岩都市报挑出一本书500多处错误,廊坊女教师怒斥出版社。(5)“说词”“追屏”栏目致力于发布相关错误,但电视节目字幕错误率居高不下。(6)重庆晨报9岁宝宝交寒假作业专项纠正40多个市标错别字。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报道,报道这些现象的报刊杂志可以说是全国各省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由此看来,错别字现象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呼吁不写错别字、规范汉字、净化语言势在必行:看——(1)Xi晚报加强汉字教育。(2)《湖南日报》立法规范“字”“词”(3)《人民日报》不应让错误玷污其语言。这些报道反映了什么问题?是的,拼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好的现象?和我们中小学生的学习写作有关系吗?1.中小学生拼写错误现象调查。我们对七年级八个班的两个班的课堂作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两个班的97名学生在作业中存在错别字,即错误率为100%,所有作业中三次作业的随机数均为抽样计算。每篇作业平均错别字5.2个,错误率5.2%,更不用说写的不规范了。古人说“毫厘之差,差之千里”,汉字是音、形、意融为一体的表意文字。往往一个字错了,就有可能整句、整段甚至整篇文章都认不出来。不仅可能因为错别字影响孩子的前途命运,还可能影响生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据悉,近年来,因错别字引发的各类纠纷呈上升趋势。(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从我们学校的语文素养教育来看,素养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工具。作为中学生,学习和掌握它是他们的职责。新课标对识字中应“学”的字的要求是:1,发音准确;2、识别字体;3.理解单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4.正确书写。并指出,通过对这些字的教学,可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按照笔顺规律用硬笔书写,注意层架结构,书写规范、正确、工整,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识字和写字的练习中,学生喜欢汉字。具体来说,7-9年级的识字和写字有三个要求:“一是能熟练使用字典和词典进行独立阅读,能运用多种检词方法积累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能写字”;二、“在熟练使用硬笔书写正楷的基础上,学会规范使用正楷,提高书写速度”;三是“临摹名家书法,体验书法的审美价值。”显然,这是对中学生在小学识字和写字的基础上写汉字的更高要求,不仅正确,而且美观。特别是第三条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认识到方块字的文化价值,感受方块字的文化底蕴和美感,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熏陶。然而,中学生错别字现象呈上升趋势,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的目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它与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汉字不规范现象有什么内在联系?(3)中学生错别字与社会生活中汉字不规范现象的关系。请看最新报道:2月21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国际母语日。在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多样性和母语的今天,《嚼字》杂志公布的一项统计结果,不禁让人对汉语的规范使用产生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汉语使用出现了28个错误,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个错误。无独有偶,就在两周前,我们学校播出的美国环境教育大片《后天》字幕中的错别字,根本看不懂。至于城乡的指示牌,墙上的标语等汉字到处都写的不规范!可见,社会生活中的汉字不规范现象与中小学生写的错别字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忽视了中小学的汉字书写,特别是汉字书写中错别字的纠正,就会使中小学生在汉字规范化方面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和这些习惯一旦进入社会,就会产生书写不规范的新人,不利于祖国语言文字规范和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因素就会更多。在相应的社会中,这些不规范的错别字反过来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中小学正确的语文写作习惯和写作意识的形成,尤其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甚至会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有效纠正和防止中学生写错别字?(4)我们的思考:只有认真看、听、问、切中学生的错别字,标本兼治,才能对症下药,前车之鉴,治病救人,最终恢复健康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形式,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错别字在社会上的传播。这其中的“缘起”和“源头”,就是中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因此,我们决定将中学生错别字的成因及相应的对策作为研究课题。总之,本研究有以下目的和意义:1。通过研究找出中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帮助他们纠正错别字,杜绝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2.以良好的学校教育为源头,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错别字,让我们的母语更加规范纯正。3.减少和消除错别字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不和谐,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健康。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找出中学生写作错别字的原因。2.根据中学生写作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甚至消除错别字的对策。3.在实际应用中完美推广。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1。题中的错别字”是指凡在汉语使用中书写与表意不符(或书写不规范)的,均为错别字。2.以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别字和社会上的不规范书写为研究对象。3.针对以上现象,探讨错别字产生的原因以及纠正和预防的对策。研究的主要方法:1,调查:收集现象和原因;分析、归纳:分析和总结现象和原因。3.行为研究法:主要着眼于学生写作习惯的形成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出写作错误的原因和有利于改进的措施。4.演绎法和实验法:所得结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研究的实施步骤:在准备阶段(2007年6-9月),我们开始调查我校学生和社会生活中的书写错别字现象。具体安排:1。对社会和中学生拼写错误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负责人:课题组全体成员。查找相关资料,撰写项目开题报告;负责人:秦丽3。学会动员,使调研组成员对调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学习本次调研的开题报告,达成理解并积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3.进一步调查学生所在年级和班级的错别字情况,形成长效纠错体系,便于后续调查研究。4.利用假期对调查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类。在探究阶段(2007年9月-2008年5月),对学生错别字的调查进行分析,找出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的对策和具体安排:1、7、8、9年级每学期进行两次错别字调查,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2.从学生写作和语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做详细记录;3.在研究和实施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纠错的习惯,自觉强制纠错的格式,并定期检验其有效性。3.按学期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本学年未进行任何报告和初步评估。(1)检验推广阶段(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实践中检验完善结论,完成最终报告并提交验收。具体安排:1,第二阶段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和运用中不断完善,形成初步结论性报告;2、跟踪调查和推广的效果,总结相应的信息。3.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案;4.完成结案报告并提交验收;说明:1,学生自始至终配合研究。2.学生必须有一份错别字更正的作业。本项目实施中的具体分工:项目负责人:秦丽(本科学历,中学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指导。3.项目指导老师:蔡平生(青铜峡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武良(青铜峡市回民中学教学副校长,吴忠市骨干教师);负责对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协调。3课题组成员:七年级:何玲、、、马,八年级:王勇、马、马,九年级:王、、庞元亨、马丽荣、杨秀芳分别负责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教学实验。本研究的特点和创新点:1。本课程选题中性,来源于教学实践和生活,重点小,现实意义大。2.实施过程可以说是一堂大的综合活动实践课。在研究中,师生的参与和互动将成为研究的一大亮点。3.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4.改善社会生活中日益严重的错别字现象,让我们的母语日益规范。完成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本课题立足于教学实践和社会生活,其研究对教学和社会生活,尤其是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其具有研究价值和较高的研究热情。而且都是专业对口,学历高,专业水平重,教育教学理念先进。3.我们所在的青铜峡市回民中学是本市的“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学校本身有着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这是学校大力提倡和支持的。4.课程改革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的,任何问题的解决结果都会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我校是区市指定的“远程教育示范校”,网络资源的共享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本研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预期效果为:1;近期目标:(65,438+0)了解错别字的危害,师生重视错别字的纠正,产生杜绝意识。(2)减少错别字在查错、找原因、纠错中的出现频率,使语文书写更加规范,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3)在调查、分析、归纳中找出错别字写作的原因,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2.远期目标:(1)在教学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形成真正有意义的成果。(2)在实施和推广过程中减少和消除错别字,规范中文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