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家访先进事迹
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并不陌生。事迹材料是用来表扬先进、树立典型的文字材料,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思齐、效仿,从而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真实记录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我们来参考一下事迹材料是怎么写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班主任家访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访无疑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纽带。从教以来,何老师一直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
走进学生家中,真实感受他们的生活。家访过程中,何老师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家访中读懂每个学生的心,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我为学生找到了榜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家长、学生、老师形成合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爱情的世界是相互的,你付出的就是你得到的。
何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六年了。六年的时间,何老师感受到了班主任的辛苦和甜蜜;经过六年的不断探索,何老师深刻认识到家访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家访的目的是与家长交流信息和意见,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获取、能力培养、道德修养、人格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何老师认识到,教育要引导学生联系家长,齐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20xx年9月28日,何老师来到何老师班学生刘明宇的家。他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几年没回家。他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照顾,渐渐形成了孤僻抑郁的性格,不善言辞。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加上没受过良好的教育,该生总是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师生沟通,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喜欢一个人看电视。他就像一只无人问津的小鸟,蜷缩在寒冷的角落,似乎被全世界遗忘...刚接触他的时候,何老师就意识到他缺少温暖和关怀。因为他拒绝让何老师进入他的内心。何老师决定通过家访来治愈自己破碎的心。开始通过家访汇报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状态和具体表现,从侧面了解家庭成员及其家庭环境。然后通过电话与学生父亲取得联系,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根本原因,从而教育好学生。
这次家访指出,不完整的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导致溺爱孩子的弊端;祖孙之间,他们在心里积累了文字,填补“代沟”;为孩子的改变制定一个计划。在此期间,何老师在学习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通过班级的集体力量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实践证明,爱可以增进师生友谊,加深理解,加强互信,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爱情的基础上,何老师坚持正面教育,进行理想未来教育,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次家访后,刘明宇解除了自卑,脸上露出了笑容,融入了班级群体。他说他不再是一只无人关心的孤鸟。他从寒冷的冬天回到阳光明媚的春日,他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自从刘明宇的心理负担减轻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慢慢上升。
家访不是向家长诉苦,也不是为难学生,而是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下,真正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家访往往会带来好消息,可以为留守儿童和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查斯雷尔说:“赞美就像阳光一样激励着人类的灵魂,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和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为老师管教不了他们而向家长“诉苦”,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了一根“棍子”,学生回家难免有血有肉。这样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学生还会把气出在老师身上,念念不忘这种“棍子”式的报复,为接下来的工作制造障碍。她家访的对象主要是留守儿童和后进生。对他们来说,是“雪中送炭”,给“温暖”,给贫困生家长“报喜”。
有一个女学生叫程晓燕,她的学习很差,但她的性格很粗暴。她不服老师,愿意和男同学打架。何老师曾多次向父母反映这一情况,但“棍棒教育”不仅无效,还会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何老师改变了方法,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双差生”的闪光点。她喜欢工作,有组织能力,同学们都很佩服她。何老师从他身上找到了积极的方面和有利于转化的因素,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并进行了家访。刚踏进她家,她爸就料到孩子又出事了,脸色阴沉,把孩子放了出来。何老师连忙解释道:“请不要误会。何老师顺道来看看。”气氛缓和了。何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学生,家长很惊讶,说没听过孩子有什么好话。学生们也很感激,脸上挂着笑容。时机成熟时,我和家长们谈论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认真迎接最近的期中考试。
六年来,何老师接触到的所有“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吃软饭不吃硬饭”。通过反复的家访,反复的逮捕,反复的逮捕。积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影响家长,再沟通教育学生,给他们信心、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娇嫩的心灵之花才能在始终充满阳光的温暖环境中绽放,结出丰硕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