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上小学。他会有什么心理问题?

调查发现,小学生主要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

(1)强迫占31.22%。

(2)偏执占24.8%。

(3)敌意占23.1%

(4)人际关系问题占31.4%。

(5)抑郁症占32.6%。

(6)焦虑占28.6%

(7)学习压力问题占36.7%。

(8)适应占34.6%

(9)情绪波动占35%

(10)心理失衡占35%。

随着研究和宣传的深入,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人们自然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呢?这个问题在很多书刊中都有论述,但在我看来,都是过分强调了遗传、环境、教育等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儿童心理需求这一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由于不重视心理需求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在矫正儿童心理问题上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有时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即矫正越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越严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源泉,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都在于他内在的心理需要;儿童的心理问题行为也不例外,这也是儿童的心理需求造成的。因此,研究和了解心理需求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矫正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我认为,心理需求对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获得大人的爱,心理和行为出现问题。

孩子被冷落后,为了获得他人的爱和关注,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厌食、偏食、困扰、攻击性行为、“假无能”、恐惧、“生病”、吮手指、“人疯了”等等。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捣蛋,有时在课堂上搞恶作剧,这往往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捣乱”和“恶作剧”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每当老师在这个时候批评他,他不仅不难过,反而更加“高兴”,更加“自豪”,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也就是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尽管批评。

所以,当孩子出现类似的行为问题时,我们成年人应该反思自己。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我们太忽视他们了吗?如果是,就要给他们适当的关注,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二、发泄和消除内心紧张引起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

孩子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如吮吸手指、咬衣角、咬嘴唇、咬指甲、“偷”东西、撕衣服、拔头发、发脾气等,与其说是坏习惯,不如说是孩子发泄紧张情绪的一种更恰当的方式。就像成年人因为紧张而抽烟、抽烟、喝酒,都是消除内心紧张的一种方式。孩子之所以会有这些行为,是因为孩子想释放自己内心的紧张,为很多内心冲突和其他适应困难提供情绪出口。

孩子的残忍和攻击性往往是其压抑心理的一种表现。有些家庭中父母不和,孩子就成了对方的出气筒,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家长对别人毫无同情心,动不动就惩罚孩子,甚至拳脚相加;有些孩子和继父或继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应有的爱,只有恨。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感情被过度压抑,容易冲动发泄。当他们可以发泄的时候,稍有不满就会伤害到别人或者其他动物。他们折磨或戏弄小动物(如拉扯昆虫的翅膀;戳瞎动物的眼睛,或者拧掉它的头;把小狗扔进水里;把青蛙分成两半,等等。),从欺凌中获得快感,发泄内心的不满和压抑,逐渐形成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和乐趣的心理。

心理紧张引起的与情绪发泄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破坏行为、摔门、敲桌椅、报复行为、敌对行为、强迫行为等。

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行为时,我们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孩子正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他们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惩罚。有些家长和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当孩子出现类似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不是给予相应的帮助,而是以惩罚的方式强迫孩子改正这些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孩子内心的紧张,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紧张,从而使相应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更频繁地发生。比如喜欢吮手指的孩子,如果吮手指时被骂,以后可能会更频繁地吮手指。

所以,在处理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一定要谨慎。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问题时,要意识到孩子处于心理紧张状态;然后找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处于这种心理紧张的状态,最后对症下药,消除孩子心理紧张的原因,从而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进而消除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第三,自我保护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如果孩子在与老师或其他同学互动时经常受到伤害,比如发音不准,会被老师或同学嘲笑;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出现错误,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取笑;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由于身体虚弱,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和鄙视,所以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极度内向的隐居行为——不说话,不与其他任何同学交流,不回答老师的任何问题,“自我封闭”以避免更多的伤害。自闭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孤僻自闭可以避免失败和伤害。简而言之,自闭症也是因为他们的心理需求,不与人交往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再比如,有些孩子害怕上小学后会失去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或者一些利益,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声称害怕小学和某某老师或者孩子。这也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还有这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白日做梦(整天活在幻想中);抱怨(在孩子心中,先抱怨可以避免被批评和惩罚);说谎(在儿童说出真相后受到惩罚或者犯错后受到的惩罚过于严厉的条件下,儿童在做了“坏事”或犯错后,往往会冒险说谎,而不是说出真相来逃避惩罚)等等。

当孩子出现自我保护等心理行为问题时,我们孩子的老师或者家长应该认真反思,我们有哪些方面有意无意伤害了孩子,或者让孩子感到不安。我们应该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特别是安全无害的心理环境,以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四,好奇心产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很久以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是好奇和容易模仿的。受电视节目内容、情节、书籍的影响,有些孩子会“偷”别人的东西或者去…

有些孩子的残忍也是因为好奇。如果一个孩子想知道:如果一只鸟的羽毛被拔掉,会发生什么?把昆虫的眼睛挖出来,它还能飞吗?这些都是孩子无意的残忍。

还有一些孩子,出于好奇,模仿别人的“口吃”,结果自己也忍不住口吃。

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在这方面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首先要注意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或减少各种媒体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纠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动机——孩子的心理需求,然后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对孩子不合理的需求适当引导而不是强行禁止;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才能得到真正彻底的纠正。

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