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总是唱反调?——小学生“逆反心理”教育个案研究
蒋,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智力不错,但只有数学成绩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倔强,性格硬,自尊心强,逆反心理非常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矛盾,具有很强的反抗性。你越反对某事,他越反对你。在学校,他的叛逆行为非常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就直勾勾地看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说话,做小动作,老师叫他名字的时候,他都不承认,下课也写不完作业。前段时间数学成绩下滑明显,甚至亮起了“红灯”。叫他去办公室,他死活不去。老师一拉他,他就抓住门或者课桌,班主任就找他谈话。他也听说了这件事。像往常一样,他真的让家长和老师很头疼。案例分析: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与日俱增。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其一切言行持否定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姜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转型期的一种表现。很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帮助理解为给他们穿小鞋,认为他们伤害了自己,所以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姜的父亲忙于生意,很少和孩子交流。遇到问题,他会在老师面前训斥、辱骂孩子,保护孩子。而他妈妈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教育,以为孩子还小,老了就会懂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们的方式往往不一致。其次,在学校里,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要求过高,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仅让孩子失去了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一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错误,处理不当,使得矛盾冲突越演越烈。小学生的特点是年轻、幼稚,这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他们认为勇敢地面对老师和家长是勇敢的,是一种英雄行为,所以他们盲目地抵制和拒绝所有的批评。案例处理:针对姜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1,多交谈了解沟通,引导他自我调整:了解原因后,我经常在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中抽出一些时间与姜平等交谈,这样我就能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们最担心什么。不要傲慢地骂他,多表现出理解,适当地给一些建议,引导他阅读一些伟人和科学家的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让他明白只有心胸宽广,能够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这样,江就把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他的学习上,启发和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2、化干戈为玉帛,坚持疏导教育:我避免与江直接批评和对抗,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刚柔并济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直呼其名,而是在个别找他谈话时动之以情,耐心帮助他明辨是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逐渐缓和了紧张的师生关系。3.充分利用江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联系数学老师,成立数学兴趣小组,让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并对他的进步给予及时热情的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让他逐渐积累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的信心。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支持让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4.定期持久的心理疏导:姜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能消除的。如果要反复把握,我会多关注他的情绪变化,经常和他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5.与家长沟通协调:要求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家长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怎么做。(比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困难,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姜的逆反心理已经逐渐消除,与父母和老师的紧张关系也有所缓解。是的,“没有不被太阳染成绿色的草,只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所谓的“问题儿童”是可以改变的。反思: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通过解决思想问题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会大大降低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会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教育的有效性有时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必须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鲜的内容。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引导,使他们成长为人格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