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足小学

汉语——作为国家母语课程和社交工具,其核心价值是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社交。因此,作为汉语课程教学,汉语教师应该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并显示其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目前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在教语文的时候,往往以“教课文”为主——老师们总是认为:一本28课的书,一个一个来,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而且每节课老师主要讲解和分析课文,学生很少或没有语言实践活动。这种课堂属于老师,属于课文,不属于学生。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有二:第一,在应试教育下,语文考试主要以这些内容为主。第二,中国老师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更不知道两者的区别,更不知道怎么用!现在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老师都在遭受煎熬和责难,这是谁都不想接受的。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这么多非议,是因为语文教学没有像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给出一个明确的语文教学“结构”,即教什么。比如数学,每节课都会告诉你教什么,答什么,学什么。语文不是这样的——每节课都是在你面前放一篇文章,有标点,有文字,有结构,有作者的情感。这篇文章应该教什么?没有人告诉我们,中国教师需要自己的经验、文化和理解来建立目标。这导致了相同的文本。文化和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师,讲起来会和普通老师完全不一样。有些老师甚至因为准备不足或自身素质问题而“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情况?是因为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在“教课文”,我们的目光都在课文上,而不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上。某种程度上,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悲哀”——试想,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拿到了一篇文章却不知道该教什么,这难道不是教师的悲哀吗?所以老师只能拿“考试”当指挥棒——你拿什么我就教什么,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语文教学高碳低效!那么,语文课的内容是什么呢?它和教材的内容(也就是课文)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教什么”,教材的内容是“教什么”。本文只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不能把重点放在“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上,至少不能“理解和分析”整堂课。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具体来说,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圈点注释等阅读方法、记叙文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听说读写技能训练,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当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但这不是库尔特在中国文学中才有的,而是所有学科都有的。语文老师要把这门课的内容渗透到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中去,去陶冶和感染学生。清楚地知道语文“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区别,也知道语文教学要以“课文”为例。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来渗透和落实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即拼音、标点、注释方法、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进行练习。这样,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向就错了,效果可想而知!我们相信,只要认清两者的差异,认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就能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