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需要哪些方面的经验?
第一,课堂要成为一线教师的永久阵地。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永远是传播文化、传递信仰、展示智慧、体现价值、实现理想的舞台;教室是挥洒汗水、播种春天、收获秋天、收获希望的地方;课堂是演绎教育故事、启迪人生的生活场,是一线教师的独特土壤。如果课堂是成功的,老师就是成功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关注、学习方法的改进、教学问题的细化、教学资源的延伸、教学效率的提高,都发生在课堂上,并依赖于课堂。如果失去了课堂的沃土而谈自己的成长,抛弃了课堂的独特优势,对自己不擅长的课题搞“研究式”的研究,无疑是“地界外寻地”,无疑是舍本逐末,无疑是穷途末路,无疑是穷途末路。
第二,《我日三省吾身》强调自我反省。
古今中外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大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省一己”。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途径。很多老师的工作十几年没有太大变化,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对日复一日的正常工作缺乏总结和反思,对备课、听课、听课等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缺乏探索,对这些行为缺乏可追溯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课前反思,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迅速把“电影”放映到各个环节,检查是否有疏漏,重新验证学生的认知前提;坚持课堂反思,反思每个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根据课堂生成快速调整教学预设;要多关注课后的自我反思,关注教学的得失,关注每个环节是否顺畅,关注细节是否有效,关注学生有没有收获。
在反思方式上,一是注重专业指导下的反思,找到行动的科学依据,在观念和理论上得到专业指导;二是要注意在同伴的帮助下反思,纠正操作方法和技巧,纠正动作细节;要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每一个细节不断追问“我能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才能做得更好”,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完善问题、优化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迅速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第三,读书是做“学者”的职业。
看什么书?阅读经典书籍,增加文化积淀,加厚人文涵养;读大师的书,与大师结缘,与大师对话,聆听真谛,丰富人生;阅读专业书籍,开阔专业视野,吸收最新成果,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如何阅读?一个人可以有计划地读书,什么时候读哪本书,读多少本书,读谁的书;另一个可以带着问题阅读。想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搜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书籍,探索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寻找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书籍,优化教学细节,可以阅读《课堂教学50个细节》等书籍。相反,不学习,就谈不上成长和职业发展。
读书不是背书,不是用脑子“装”书,而是“用”书。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或深奥的理论咀嚼、消化、反刍、吸收,转化为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
第四,科研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不是神秘的,不是高不可攀的。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不是搞“研究式”的学术研究,而是更强调“草根”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由行动者来进行的,在行动中进行,在行动中进行。简而言之,它是从科研的角度审视教学行为,用科研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所以是一种适合一线教师的基本研究方法。
在这个认知前提下,我们会发现集体备课的过程是科研,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身也是科研;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科研,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也是科研;解决教学中的* * *问题是科研,合理对待课堂上的生成也是科研。
只有赋予我们的日常行为更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思路,我们的正常行为才会自然而然地被加上“科技含量”和无限的“智慧”。当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都被问“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时候,科研就会成为我们发展的助推器,科研就会为我们的成长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