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课堂”的观察与收获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课的内容,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理解,自己备课,自己上课。

由于教师的不同,备课的结构、风格和教学方法、策略也不同,构成了一节课对同一内容的教学有不同的风格、方法和策略。

今天上午有机会听了虹桥小学两位老师讲的同一个题目“童年水墨画”,受益匪浅。

1

秦老师精彩灵动的课堂令人耳目一新。她展示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教室。她的课堂沉稳清新,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语文素养,准确解读课文的能力令人惊叹。她能紧紧围绕并行编写教材的安排原则,结合我校“121”的教学模式,将语文元素提炼到这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目标中,在实践中一次次体现。可以说,秦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有针对性,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其次,这是一个轻松的课堂。秦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设计问题有梯度、高、深、难。授课方式灵活新颖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很有启发性。

最后,这是一堂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课。她生动的朗读,规范优美的文笔,广博的知识面,都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优美的画面中,配合优美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学习写诗的能力,从而发展语言,锻炼思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秦老师在这节课上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

刘老师非常友好,富有感染力和洞察力,她的语言也非常幽默。她在课前的短暂交谈中,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让人敬佩。她的课真的是课堂和功夫。如果说秦震老师是教学大师,那么刘老师就是大师中的大师。厉害!很厉害!

刘老师的语文观很强。她心里有课程标准,眼里有学生。从单元阅读指南入手,明确了教学目标,为这节课指明了方向。然后引入新课程,也是抓住学科中的“墨”字,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进行识字教学,拓展和填充相关课外知识。

第一遍读课文时,刘老师提出了要求:读正确的读音,读句子。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却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刘老师注重朗读,善于抓住关键词去理解,遵循“字离不开字,字离不开句,句离不开文”的原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突出了语用功能。

刘老师在理解“溅、拉、拨”这四个字时,善于启发,会启发,结合动作、语境、画面来理解体会。非常直观。刘老师在正确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脱离所读内容进行思考,想象画面,读出感觉、节奏、语气,理解重点句子时跟读,层层拨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学习方法。

刘老师的语言文字教学精湛细腻。她的“初读-精读-阅读-感受-想象”的教学过程看似简单轻松,实则脚踏实地、认真负责,足见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解读文本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调引导、鼓励、阅读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她精致的课堂,精彩的教学,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有情感的交流、碰撞和*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我们更加明确了“培养谁、为了谁、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和教学方向。

在接下来的评估环节中,省教研室小语种专家提出了以下希望:

第一,阅读教材,准确定位,聚焦重点内容。这个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系统地阅读文本,因为我们的文本编排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每篇文本都有它的价值和任务。我们不应该急于把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集中在一节课上。中国元素很重要,但不是一个胖子能吃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每篇文章都承载着不同的语文元素和训练点,老师一定要学会系统化。

第二,循序渐进,适应学习情境,体验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就是按照我们的教学目标有序地推进教学活动,关注学生在哪里成长,希望大家能真正看到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让学生课后学,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一定要在课堂上学。

“同课异构”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是继承与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