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讲座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备课是不可避免的,备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讲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的圆明园被毁讲座草稿,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圆明园破坏讲座稿1的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百年的时间,所以仅仅理解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以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展示,丰富教学资源。

说课本: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作品。这组教材的题目是“勿忘国耻”。这段文字讲述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及其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痛恨。文章构思巧妙,圆明园的辉煌写在毁灭。题目是毁灭,重点是荣耀。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感受,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

能力目标:

理解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功能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痛恨侵略者的感情,增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直奔主题:

文章前后内容息息相关,一个提升一个打压,一个美好一个毁灭,爱恨交织。让学生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我会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说难度:

用大量的篇幅描述过去的辉煌,欣赏这种编曲材料的独创性,是教学中的难点。

说学习情况: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自我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在这个年龄段,学生感受课文的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因此,在我的教学中,通过一次次的阅读和感悟,充分挖掘“爱恨转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爱的情感中带他们走进圆明园,在因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俗话说“读一百遍,看什么意思”。所以我用读代替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理解。

教学方法二:充分利用电子白板,采用直观演示法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和理解,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谈论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走近圆明园,整体观感。

第二个环节:进入圆明园,重现辉煌。

第三个环节:再次进入圆明园,感受毁灭。

第四个环节:走出圆明园,宣泄心情。

1,逼近圆明园:

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展示两组文字(一组是展现圆明园的辉煌,一组是反映圆明园的毁灭过程)。通过分析单词的规律,学生可以看到,不仅单词本身,而且课文的主要内容都得到了提炼。

2.走进圆明园,再现辉煌。

(1)通过默读和个别阅读,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

(2)理解“星辰拱月”二字的含义,体会圆明园的面积之大,设计之巧妙。

(3)了解圆明园不同风格的建筑,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文章中的风景,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与其他同学分享。其中,有富丽堂皇的厅堂(突出华丽之美),有精致的亭台楼阁(突出小巧精致之美);有象征繁忙市场的交易街(突出繁华之美),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川乡野(突出自然之美)...以不同类型的美,凸显圆明园的建筑之美。

(4)感受文物的珍贵,通过展示“珍品”图片,把握“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名家及各种稀世珍宝”这句话中的“从上”和“从下”两个字。需要很长的时间,很长的跨度,才能体会到这里有这么多的宝藏。把握“青铜礼器、名人书画、稀世珍宝”体验珍品的丰富性。

这样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分享感受,直接看图,老师指导,就能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髓。最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其价值不可估量。其破坏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从而加深了对英法联军的怨恨。

3.重新进入圆明园,感受毁灭。

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当学生在悔恨和仇恨中沉默时,我让他们回到课文,引导他们再朗读一遍。在这里,我要求他们读了又读,又悟,是为了让他们把自己的语言感受和情感激荡结合起来,体现教学的渐进性。

4.走出圆明园,宣泄自己的感情。

孩子们,这是皇家园林,被视为世界的典范。以前很美好,很迷人,现在很心碎。没有金碧辉煌的大厅,没有精致的亭台楼阁。他们都随着入侵者凶猛的炮火而消失,再也不存在了。只有这些石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面对着废墟。作为中国少年,你有什么想说的?

通过电子白板反复营造的视觉对比和视听强化,学生内心的遗憾一定会转化为愤怒,愤怒会导致悲痛,为后面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当学生们表达他们的怨恨时,我抓住机会进行激情的过渡:废墟,断壁残垣,屈辱历史的见证,落后就要挨打的见证,废墟,断壁残垣,是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伤痕,然后最终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说板书设计:

圆明园被毁

布局美化

建筑之美

文物的珍贵灰烬

煤渣

这个板书设计准确地概括了这篇被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于一旦的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展现了学生由爱生恨的情感变化,激励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被毁讲座草稿二。浅析教材

《圆明园被毁》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课文。正文首先总结了圆明园被毁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叙述了圆明园过去的美丽景观和珍贵藏品,最后叙述了圆明园被毁的过程。

通过理解语言,想象当年的圆明园,了解其被毁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的思想感情,是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都知道,当年圆明园的出现,以及它被毁的过程,已经成为历史。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历史重演,让学生经历从辉煌到毁灭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个人感受去理解课文,激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决定在这门课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帮助再现历史。

二,教学思路和方法的选择

这篇文章的作者采用倒叙安排。他首先对圆明园的巨大破坏损失表示遗憾,然后通过回顾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破坏进一步说明。根据课文的安排,学生要经历从恨到爱再到恨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从堕落到堕落的折线变化过程。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感情,我采用了顺序叙述的教学方法。先是欣赏了圆明园当年的美景和珍贵藏品,然后了解了圆明园被毁的过程。终于认识到“圆明园被毁,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那样学生的感情就经历了一个从爱到恨到更恨的变化过程,是一个逐渐下降的线性变化。学生和演员不一样,情绪变化很快就会到来。对于学生而言,直线型情绪变化远比折线型情绪变化更直接、更快速。

学生感受的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个想法。不同的情绪变化预示着教学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他人,萌发自豪感;第二阶段是名园被毁,激发失园之恨;第三阶段,重走渊明之路,确立强国之志;第四阶段是讨论建设名园,增强报国之心;第五阶段是总结全文,升华对国家的热爱。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思想性,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渲染和多媒体演示,创设了“圆明园之旅”的情境,引导学生先对园林进行布局;然后,看公园里的景观;然后,看家里的藏品;最后,谈谈看法后的感受。为了唤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不需要做太多琐碎的分析和解释。我只要求学生通过画一张图来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星星拱月亮”的布局特点。第三自然段韵美意境美。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习,在阅读中感受圆明园景观的美和风格。在第四段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藏品的丰富性和珍贵性,我要求学生以“举一招”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鼓励学生逐渐养成查阅和收集资料的习惯。学完第二、三、四段,我让学生说“你最想对圆明园说什么?”其实这是一个暴露学生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当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了爱的巅峰时,老师拐了个弯,用“上面那些风格各异的风景,还有那么多珍贵的藏品,几天之内就化为乌有”的事实,让学生的感情急剧降温,从爱的巅峰跌落到恨的低谷。然后通过对比理解单词、看视频、谈感受、朗读等方式,使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加重,转化为强烈的”。最后,通过观看圆明园遗址的照片、辩论赛和背诵,让学生从一种“失园之恨”上升到一种“强国之志”和“报国之心”,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潮。最后总结全文,一起读题目,升华爱国情怀,结束教学。

另外,“圆明园的毁灭”这个题目也是我设计教学的一个思路。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节课的题目“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偏旁短语,有固定的结构。从板书上不难看出,我是从“圆明园”这个定语开始的。我用“画”的方法去了解圆明园的布局,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圆明园的景观特点是“风格各异的美”。我用了“举”的方法来理解圆明园的收藏“越来越珍贵”最后,根据题目来总结,就是“圆明园是一座宝藏,是一部精华的辉煌历史,但我们要记住圆明园被洗劫、破坏、焚烧的屈辱历史”。题目分析完毕,教学结束。最后一起看题目,结束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推进,音频、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以下是我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考虑。

1,用于重点和难点

首先必须明确,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不能篡夺主人的角色。所以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时,要考虑用在什么地方。兴趣涵盖一切,一定是大忌,因为有时候涵盖一切,往往会导致不涵盖一面。虽然有些花的时间很少,就像打水漂一样,但是我觉得与其在这里点那里浪费时间,不如扎扎实实的抓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抓的更深更透。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节课的课件中,我主要用了五张幻灯片和两段视频,其中两段视频最为重要。第一张《圆明之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再加上《圆明集》这组幻灯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爱”的感觉;第二个视频《圆明园的毁灭》和文字比较理解的幻灯片,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恨”的情绪。这种爱与恨碰撞的结果,就是最后一张幻灯片“背单词”所掀起的效果,即“强国报国”。如前所述,学生感受的变化是我这次教学的一个思路,也是文章的重点。应该说课件起到了很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星星拱月”和“圆明园鸟瞰”帮助学生了解和理清圆明园的布局,可以说是一个突破。有些事情光靠白日梦是想不到的。

2、不能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件制作完成后,什么时候展示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尤其是带图片的课件。应该说这种课件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直观形象的效果。但是如果你一来就给学生看,学生有时候会乐于偷懒。“一切都是现成的。我只要看着它。何必去想呢?”那样的话,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受到限制的。我们做什么呢文字和图片之间应该有想象的空间。先阅读语言,然后在脑海中形象化语言,最后展示图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从语言,经过抽象,到具体的完整的思维过程。

比如圆明园鸟瞰图的呈现,我让学生看完画一张图,这是一种理解方式,完成了从文字抽象到形象的过程。画完之后,让学生看实际的图片。这是检验自己抽象过程的方法。有的同学看到图片后会想“我觉得真的很好”,体会成功的喜悦;还有人会想:“我画画有点差,下次再努力吧。”这样,在测试的同时,实现了一定意义的自我激励。视频《圆明美景》的呈现也是如此。在学生徘徊的基础上,去亲眼看看,和自己所想的对比一下。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也激起了强烈的自豪感。《圆明园被毁》视频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增强“失园之恨”,对激发学生情绪起到良好的作用。我觉得这种呈现的效果一定比直接呈现的效果好很多。

3.引导学生自己获取信息。

信息时代,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我认为,利用现代技术实施教学,既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现代化的信息氛围,又要让学生进入获取信息的过程,即不仅要“观察”,还要“移动”。

在我使用的这个课件中,除了“星星拱月亮”的图片,其余的图片和资料都是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找到的。只要引导学生动起来,找到的素材远比老师单独找的丰富,学生找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后记

这门课程有很多成功之处,比如注重重点设计教学,让学生的感受在学习中逐步升华,达到教学目的。再比如,思维训练是在语言和文字的训练中进行的。比如,读完第二段课文后,让学生画出圆明园的布局示意图;读完第五段,让学生思考当时笼罩在北京上空的是什么。看了圆明园遗址的图片,想想那些像纪念碑一样的石柱上刻着什么...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在这个教学中我教的太多,限制的太多。例如,我让学生通过画一幅画来学习第二段,通过阅读来学习第三段,通过举起一笔来学习第四段。相当于老师带学生去果园摘水果,让学生“来,我们一起摘这棵树,这样摘”。如果学生到了果园后,可以自由组合选择果树和摘果方式,最终可以摘到果实,让学生摘得更加自由愉快。但是我感觉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最终通过不同的路线达到同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