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兼论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
独生子女大多任性自私,这是由于父母长期的照顾,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他们很少关心别人,很少为别人着想。然而,当他们和朋友在一起时,这种优越感就不存在了。在这些孩子的“社会”里,大家都是同龄人,地位都一样。所以为了增加交流相处的时间,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伙伴、集体的好思想。
我在教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大家一起享受吧”。先给班里每个小组(5人)发一个橘子,明确写出来给一个同学。看看这个同学或者群内其他同学的反应。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给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要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经历了什么好的事情,只自己一个人享受,不一定幸福,但是大家一起享受更幸福。以本课第33页的例子为例,引导学生回想在现实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你时,你是什么感觉。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和别人分享快乐会变成两种快乐,在生活中互相帮助。比如:“下雨了,有同学没带伞,小明带了伞,而且他离学校很近。小明该怎么办?教师让学生对以下几种可能性做出选择和判断,让学生明白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情况选择更合理的帮助方式。”
1.小明把伞借给其他同学,冒雨回家了。
小明让另一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再拿一把伞。
小明回家前送同学回家。
也是学生体验别人使用的一种分享,带给我们友谊和欢笑。
2.有利于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性。
孩子可以在交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能力。在小组里发挥适当的作用,比如当值日生,当小组长,当班委,办黑板报,召集校外小组复习功课。他们觉得在群体中是平等的,是自己事情的主人。很多孩子在家的时候,往往过着口对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己什么都不用管,渐渐发展成一种依赖的思想。并让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和周围的社会团体,以此来渡过难关,见见世面。在交往中学习,自己处理问题,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班每个学期开学,从班长到小组长,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自主。每天早上和下午的班级大扫除,组长负责给学生明确分工:洒水,搬桌椅,倒垃圾。班级卫生和环境卫生都被家庭“小皇帝”收拾得一尘不染。每次,鲜少总队的检查结果都是“双优”。
在课本第66~67页,一小群学生去了中国科技馆,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根据交通图选择旅游路线,如何看公交车站,如何乘车和问路。通过图中两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先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然后看看他们和目的地之间有哪些公交车。《看公交站牌图》中的幼儿对话,提示学生在多个公交站牌排列在一起的情况下,看清楚自己要乘坐哪辆公交车。看站牌上箭头的方向是不是正好是你要去的方向,防止你坐错车。《乘车图》中小主持人的话,是提醒学生思考乘车注意事项,比如先下车后上车,主动买票,乘车时扶好,给老人让座,下车时主动出示车票。通过课本上的例子,培养小学生的独立生活和自主能力。
第三,有利于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些家长不是经常担心孩子性格孤僻内向吗?然后,你可以支持他和他的朋友交朋友!因为在交往中,孩子很容易找到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学期我班有个女儿叫王燕,是河南漯河调过来的农民工。下课后,她总是一个人站在角落里,不动也不开玩笑。我让文艺委员和她玩游戏,她只是摇头。家访后得知她踢毽子特别厉害,于是在班里成立了兴趣小组——花式踢毽子。起初,她很懒。经过同学的不断邀请和老师的鼓励,她渐渐变得健谈爱笑。看今年六一我编导的歌舞《郊游》。王燕也在认真的学习一个又一个风格,进步很快。在镇上的文艺演出中,她就像舞台上一只飞舞的蝴蝶,优美的舞姿赢得了镇上师生的热烈掌声。
4.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一个人智力的基础。孩子的语言能力越强,智力发展越快。幼儿园的孩子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开始理解他人的行为和他们关系的意义。放学后,孩子们学习讲故事,谈论经历,并在同龄人中讲述有趣的悄悄话...这时候孩子的话题发自内心,比和大人说话时奔放得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选词造句能力。
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平时生活中,包括家庭生活中,训练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最方便的。妈妈病了,让孩子把饭递过来,说:“妈妈,好好休息,我要去写作业了。”收到妈妈的水果时,让孩子说:“谢谢妈妈,你真好!”“当然,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语言表达也是有层次性和过程性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在于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事物。不怕不说,就怕他(她)不去观察和思考。只有通过观察和思考,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语言才能表达得更加完美。还有,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暗示,让小学生的语言更加文明、轻松、幽默。有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达很容易得到。比如爸爸打呼噜,我们就说:“爸爸打呼噜像打雷一样!”“今天是晴天,那我们为什么不说今天是晴天或者万里无云。总之,在生活中,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是一件难得的事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只是供参考。
5.文明的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学会与人相处
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青春期是对交往活动要求最高的时期。人们常说,青年时期的友谊是最难忘的,因为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最喜欢的就是体育、娱乐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与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同龄人互动的乐趣。以及互相帮助的真挚友谊的珍贵。随着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小大人”,对朋友和集体的责任感逐渐加强。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他们以礼貌的言行对待朋友和人来有效地培养文明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只有指导学生的生活,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观人格,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