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共建:四川大足小学借助社会养育每一个孩子。

大足小学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夸村大足社区。这里原本是木瓜村的一个小村子,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

2004年底,李南洋老师和尤静芬女士了解到很多学生因为入学不方便、家境不好而辍学,原来的校园房屋破旧不堪,于是决定在这里办学。2005年3月,一栋两层木质建筑的新校舍终于落成,楼上是教师宿舍和办公区,楼下是学前班和一年级两个教室。

利用教学人员。

起初,大足小学主要靠教老师。年轻的教学老师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美术、英语、音乐、美术课程在周边学校难以开展,但大足小学的孩子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智育、德育课程。大足小学的课程很丰富,老师们一度担心丰富的课程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在泸沽湖学区一直名列前茅。

教室在天上地下

每年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会举行两天三天两夜的徒步活动,从大竹村出发,沿着茶马古道行进。二十个学生分成三排,每排都有老师护送。

结合当地村落资源发展基本功,如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发展体育健身、射箭、骑马等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提供基于自然资源的自然观察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植物、动物和鸟类。

学校让学生感受真正的文化,而不是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家庭和村庄的力量必须介入。学校要变成多功能学校,白天上课,晚上扫盲。周六周日有辅导班和技能培训班,村里大人小孩一起学习。

出去了可以回来。

我们的教育,包括农村教育,一直是一个竞争的体系,成功进入高等教育成为学习的重要目标,而大足小学则呈现了教育更重要的东西,不仅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还能让他们走出去,再回来。学生在欣赏外面世界的美好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情感,有了在生活中继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当我们为孩子创造出这样一种更广阔的、具有多重发展可能性的教育时,孩子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谓意志,就是他在学习中发展出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与自己民族的变迁和认同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个丰富的个体。

村校联合教育

大足小学的很多做法令人振奋,值得学习和尝试。比如把学校建设成家庭和社区的纽带,这对城市教育很有启示。大足小学的办学,靠的是每家每户,靠的是村里的力量。反过来,学校也让每个家庭受益,反哺了村子。学校不再是培养学生的地方,而是社区文化中心,充当着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汇聚社会力量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