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主编的《语文素养》(20200526)

?“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的文学、文章等知识素养和人格素养。

以前语文课一般只关注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了“语文素养”,涵盖的范围更广,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是技能的要求,也包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被特别认为不是加法,不是一加一,不是穿鞋戴帽,而是真正的有机结合,自然发展。比如小学生识字写字,既是一种能力训练,也是一种文化熏陶,更是一种习惯和修养,尤其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语文素养”的概念代表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教育视野。

?可能有人不认同语文素养的提法,认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比较明确,提到语文素养就忽略了“双基”。其实语文素养包括“双基”。光提“双基”是不够的,“双基”还必须根据时代要求进行重构。因此,语文素养是在“双基”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也包括“双基”的重建。特别要说“培训”,也是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课程标准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训练”不再被视为唯一的教学实施方式和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排除训练,语文学习中还是要有必要的训练。在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培养”一词出现频率不高,常被纳入“语文素养培养”新课程模式中。

教师在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关键词和新的表达方式,它们蕴含着新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学习的要点。这里举几个例子: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创新;第三,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注重语文的熏陶;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渐进性;第五,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选自温如民语文讲座。

如今,核心素养已经逐渐被大众认可。记得去年复习备考的时候,画室的老师特别叮嘱我要重视和熟悉语文的核心素养。当时虽然消化的不多,但还是把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背下来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欣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当时我对所谓的文化传承和理解有所怀疑。按照正常的心态,应该是被理解和认可了,才能传承下去。因为当时忙着复习,没太注意原因。直到今天,在一步步的教学思考和实践中,我才逐渐体会到育人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做到文化认同。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历史使命吧!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落实在学科的实践中,而语文素养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多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