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衔接的探讨

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衔接的探讨

摘要:大、中、小学体育课的“重复”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效果一直困扰着许多师生。要充分重视教材的衔接,否则整个体育教学目标可能会落空。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和内在联系,避免过多的重复,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材;教材内容;连接

首先,提出的问题

每个学年教大一的时候,笔者都会有同样的想法。体育课的学生这十年都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以我们大学一年级的篮球课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技术都没有掌握,比如运球、上篮,好像从来没有接触过一样。但这些学生在中学就“学过”,甚至不止一次“学过”。如果说篮球不是某些同学的强项,当被问及他们在运动中的便利性,擅长哪些项目,更喜欢哪些项目时,很多同学都很茫然,好像没有一样。同样的教材,学生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学,小学在学,初中在学,高中在学,大学也在学。所以最后学生还是没学会。是学生有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有问题?这可能是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体育教材内容的设置和衔接。

二、体育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各个时期的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很少考虑不同时期内容的衔接。同样的教学内容分别出现在大学、中学和小学的体育课上。比如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个深蹲起跑后还在发呆,更别提这个深蹲起跑对大学生健身的重大意义了。这种低级内容的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十几年的体育课下来,学生不仅没有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从来不想上体育课,甚至不想参加体育活动。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教学内容的重复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因为只有不断的复习和重复,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知识,熟练掌握技能。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学生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需要反复加强练习,最终使动作自动化。然而,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复现象确实困扰着广大师生,这就是常见的“从小学到大学滚动前进”和“从小学到大学蹲起”的奇怪重复现象。这些重复非但没有提高运动技能,增加健康知识,反而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觉得体育课程层次严谨,内容逻辑性差,学生可能会认为体育学科没有内容,枯燥乏味;二是那些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必不可少、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巩固体育技能特别有帮助的内容的“重复”安排,使得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和选课形式与低年级相似,使得各学段的体育教学内容整体混乱,也使得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最终使得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落空。

第三,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整体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大纲改变了以往根据运动项目设置课程内容的方法。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项目和体育本身的特点,拓展了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内容,将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个领域的目标构建了课程内容体系。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等级目标。这样就拓宽了体育课课程的学习领域,要求各个层次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与原有课程相比,新大纲增加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灵活性。地方和学校的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以体育教材编排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逐渐被不规定具体教学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取代,体育教材正在向不断开放的方向改革。但是,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体育教材的编写还是会遇到教材编排的问题,体育教材越开放,教材的整体编排就变得越重要。这就要求各地、各校在编写课程内容时,要从整体出发,要有系统的观点。不断加强各级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连贯性,统筹不同板块的体育课程内容,实现学校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

第四,如何更好地实现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根据体育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包括学习领域目标和层次目标。学习领域的目标是根据社会、教育的需要和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而确立的。它主要考虑整个课程,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应该获得什么。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健康观”为基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体育课程以体育锻炼为主体的特点,建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学习领域目标体系,每个学习领域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确立学习领域目标后,要根据每个学习时期学生的特点和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构建不同的学习领域和每个学习时期的横向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来确定,哪些目标可以通过知识教育直接实现,如体育知识、健康知识、运动技术的掌握;哪些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间接实现的?这样才能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选择课程内容。因为要达到同样的目标,有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特别是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择那些能体现体育特色的,科学实用的,充分考虑学校的器材和师资的,以人为本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的,为学生所用所用的,便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

(B)每个阶段的衔接应考虑到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

一般来说,体育教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体育项目为特征的内容体系,也就是所谓的体育技术教材,另一个是以体育知识和原理为特征的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也就是认知教材。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课程教材内容的渐进性是指内容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顺序,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定与年龄相对应的课程教材内容。在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设置上,阶梯非常明显,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课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联系也没有那么紧密。对于体育赛事的安排,阶梯表演也很不显眼,就是“由易到难”的顺序不明显。比如体操,大学生比小学生难,但是体操本身就很难。

而且体育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台阶。比如足球、篮球、排球,不存在谁先来的问题,先学哪个也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以体育为重点是课程材料内容体系的主要特点。在考虑各阶段的衔接时,学习项目的数量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呈金字塔形状逐级递减。小学阶段是基础学习,接触的项目很多,但多是理解性和体验式学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项目逐渐减少,学习内容越来越深入。运动内容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即从基本活动能力到运动技能的形成,再到运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再到身体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开篇就提到了体育教学中的“重复”问题。虽然我们在每个教学阶段都安排了相同的体育项目,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更严格地说是层次目标不同。以篮球教学为例,小学中低年级主要选择一些有助于篮球学习的游戏。一些学校使用更小的篮球和更低的篮球框,一些小学减少了篮球场。作为教学内容,这些篮球游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在小学甚至初中的高年级阶段,主要学习篮球基本技术(运球、传球、投篮、行进间上篮等。);高中要加强基本功的全面发展阶段,主要是学习组合技战术(持球突破、掩护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等。);在大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技战术的综合运用、裁判方法的学习和篮球比赛的组织上。这样就避免了体育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新的东西可以学。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和建议

(1)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设置场目标和水平目标,选用体育教材。既要考虑健身性、科学性、实用性,又要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以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

(2)在衔接不同的学习阶段时,要考虑课程材料内容的非阶梯性和内在逻辑性。内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既要求复习内容合理,又要求适度加深。学习阶段越高,越要避免那些“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

(3)大、中、小学体育教材的内容应统筹安排,注意各节内容的衔接,避免内容的低水平“重复”,以免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到厌烦和厌倦,使教学目标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