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百分比知识点汇总

六年级百分比知识点汇总

百分比是用百分数表示的整体的一部分。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数的数叫做百分数,通常用百分数。%?为了展示。下面是我整理的六年级百分比知识点汇总,欢迎大家参考!

课程内容

六年级(上册)“认知的百分比”单元中,用百分比来描述初始教学百分比的显著性,描述部分与整体或两个相似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授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问题。在此基础上,安排本单元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实现其广泛应用。

百分比常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表示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计算利息和税金,设计计算折扣等。用百分数解题,可以用列式计算,也可以用列式方程求解。这些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教学内容较多,安排了6个例题、4个习题以及全单元的安排和练习,大致分为5个板块。

示例1。练习1:找出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多多少。这一段安排在六年级(上册)之后,简单百分比。

例2,例3,练习2:根据国家规定的税率和利率,计算应纳税额和可得利息额。本段应用百分比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练习3,解决与折扣相关的问题,包括设计折扣,根据折扣找到现价或原价。这一段,有方程解题,也有方程解题。用方程求原价是重点。

例5,例6练习4,列方程解决一个稍微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或者分数问题。六年级(上册)只教稍微复杂一点的求一个数的百分数的问题。已知一个数的百分比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安排在这个单元,是百分比问题带出来的。

《整理与练习》综合全单元知识内容,进一步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讲授百分数的含义,后一项是100的比值,经验百分数也叫百分数或百分比;讲授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必要的准备;它还教授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字的百分之多少,并初步应用了百分比。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讲授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根据已知税率应纳税款和根据已知利率应得利息的实际问题,与贴现有关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安排了六个例题和四个练习,将全单元内容分成四节教学。最后安排单元练习。

1.以真题中百分数的含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2.把求一个数的分数的经验转移到求一个数的百分数。

3.列方程解决了知道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例4、例5、例6和练习中的内容要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教学方法。首先,不要求学生识别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不同的问题,特别是不要对已知单位“1”套用乘法的所谓定律,对未知单位“1”套用除法的所谓定律。过去这种解题方式虽然效果不错,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变成了基于个别单词的简单判断。改进教学方法,应加强对分数和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分数的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公式或方程解题。其次,不需要进行关于分数和百分数的联想训练。如果用了25%,还有(1-25%);第一天看了整本书的1/5,第二天看了整本书的1/6。两天想到整本书的1/5+1/6。这些关联服务于列分割公式。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和利用组合、差分等实际问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作为方程或公式的基础,使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相衔接,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班级安排:

百分比应用11课时

第一堂课:找出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5438页+0,例题1,尝试练习,习题1,问题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实情境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维方法,正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探索“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到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实例1

1,给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画线段来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完之后,讨论:画几条线来表示这两个量?多少条线段应该画得更长?大约多长时间?你怎么想呢?

提个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倍比的角度提出“实际多种多少公顷”、“实际少种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维:这个问题是比较哪两个量?用哪个量作为比较的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即哪个数量是什么百分比?

总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公顷。

启示: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如何用表格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们连续计算后,进一步问:实际种植的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么算出来的?4公顷需要16公顷的百分之几?综合公式应该怎么列?

3.进一步指导:之前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查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规划的百分之几”。你能详细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计算后问:这里得到的125%和刚刚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比有什么关系?

和学生讨论清楚,125%中去掉和单位1相同的部分,意味着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

请求:根据以上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能怎么制定?

学生问:公式“100%”中的125%是什么意思?100%呢?

第二,教“试一试”

1.给我看看问题:原来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做出猜测后,暂时不做评价。

问题:本题比较哪两个量?哪个量是比较的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是问哪个量是哪个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不同的公式吗?

2.学生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和你之前的猜测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试一试”和例中的问题是将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数量不同,得出的百分比也不同。

第三,指导完成“练习”

1,要求学生自由看题。

2.问题:如何理解2005年研究生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经过讨论,学生们被要求给出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

3.根据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的表现,镜头提问:在计算中有没有遇到新的问题?

学生提问后,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1,题型1~3

1,做练习1,题1。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填空。如果有的同学觉得难,可以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思考。

2.做练习1,问题2。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连续回答。提醒学生将计算所得的商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3.做练习1,问题3。

鼓励学生先独立回答,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讲清楚。可以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动词 (verb的缩写)全班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当你发现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少(多)多少时,你通常会怎么想?计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

第二类:找比对方多(少)百分之几的。

教学内容:完成2-3页的练习1,问题4-8。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巩固不同问题情境下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问题的思维方法。

2.进一步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引言。

如何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实际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还有别的办法吗?

2.完成练习1,问题4-8。

1,完成第四题。

学生阅读后独立解决问题。

说说,说说你是怎么回答的。第(2)题还有别的回答方式吗?

对比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2.完成问题5。

先让学生独立回答,然后组织交流比较。

重点比较问题(2)、(3)与问题(1)。

3.完成问题6。

让学生阅读问题,了解潜伏期是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回答。传达检查的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理解。

4.完成问题7。

阅读问题并说出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格比太妃糖贵百分之几”,意思是“巧克力的价格比太妃糖贵百分之几。”

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交换意见。

5.完成问题8。

学生独立回答。你可以用计算器来计算。完成后沟通。

第三,读“你知道吗”

学生独立阅读。

交流:看完有什么感想?

思考:为什么不能说2006年中国GDP增速比2005年高0.3%呢?

两个未清单位为1的不同百分比不能直接相减。

能否举几个关于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

第四,全班总结

学习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堂纳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例2和课本第4-5页的“尝试”和“实践”。练习2,问题1-4。

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纳税和税率有初步了解,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持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就是数学的教学理念。

预习:弄清楚什么是纳税?怎么交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

难点:关于分期纳税的知识。巧用百分比计税。

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理解纳税(幻灯片投影)

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纳税是将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国家缴纳,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维护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种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中国的税收在逐年增加。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30866亿元。(开展纳税意识教育)

问题:你在生活中了解过在税务部门交税的事情吗?那么到底什么是纳税,税额应该如何计算?今天我们将学习纳税。黑板上写着:纳税

二,新课程教学

1,教学实例2。

例2:星光书店去年12月营业额约50万元。如果按照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那么这家书店去年12月份应该缴纳多少万元?学生阅读问题。

问题:想一想。问题中的6%的营业额真的要交营业税吗?如何以列的形式计算?你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修改,老师在黑板上写公式。

重点:计算应纳税额,其实就是计算一个数的百分比,也就是将应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一个税率的百分比,再计算出应纳税额。

2.我们如何计算?

方法1:指导学生计算组分的百分比。

方法二:引导学生将百分数转换成小数进行计算。

3、做到“试一试”

问题:这个问题先问什么?你还想要什么?

学生:先算5200元的10%是多少?加上5200元是买摩托车交的钱。

学生板书表演和齐训练同时进行,集体修改。

4.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第三,同步练习

1,练习2,问题1

指定学生阅读问题,并要求他们解释公式中每个数据的含义。

1.8万和360万分别是什么意思?那么这里的营业税应该怎么问?

学生讨论和练习。

第四,拓展提升

练习2的问题4。

5438年6月+2005年10月公布的中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1600元以下的个人收入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出部分按以下标准征税。超过部分在500元以内5%,超过部分在2000元以内500元-10%,超过部分在5000元以内2001元-15% * * *

李明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应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

在这个问题中,李明母亲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讨论李明妈妈的税收应该是多少?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要交多少税?他的税率是多少?

分阶段介绍纳税情况,最后让学生分别算出李明父母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动词 (verb的缩写)课堂回顾

问题: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意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税收,国家将无法筹集必要的资金为所有人做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争做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不及物动词分配

课堂作业:练习2,问题2-3。

第四节课

教学目的:

1,理解储蓄的意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就会正确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信用社存款单、相关利率表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

1,老师家里有8000块钱暂时不用,但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

2.这位同学的建议不错,我就把这8000块省下来。在保存之前,老师也想了解一些关于保存的知识。谁愿意介绍一下?

第二,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储蓄知识。

2.没错。储蓄可以支持国家建设,这是储蓄的优势。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信息投影:2006年2月,中国银行向工业、商业、建筑业和农业分别发放了8563亿元、20999亿元和5765438亿元贷款。这笔钱是我们平时所有的积蓄。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存款总额已经超过10万亿,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在银行里,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

3.储蓄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储蓄有几种类型?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什么是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什么是定存定取?

第三,参与实践,内化经验

1,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知识,老师首先感谢大家互相分享了这么多的储蓄知识。现在老师就拿着钱准备存到我们泰兴镇信用社。存款前,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给了老师一些存款单,让老师完整填写存款单。现在学生的课桌上就有这样一张存款单。你知道如何填写所有的部分吗?试试看!(学生互相讨论并填写)

2.学生展示填好的表格,并相应地进行介绍。

3.就在刚才,所有的学生都成功地将8000元存入了信用社。假设几年后,存款到期,老师去信用社取出来。学生们都记得原来存进信用社的金额是8000元。现在才8000人民币吗?是少了还是多了?这笔额外的钱有什么合适的名字?

4.什么是兴趣?8000元算什么?利息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

5.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变化,银行存款利率有时会调整。国内65438到0998的银行活期和整存整取利率如下:(预测)时间活期。

整存整取1年整存整取2年整存整取3年整存整取5年整存整取98 . 3 . 251.715 . 225 . 586 . 6698 . 7 . 11。144.599.6.100.992.252.432.72.882002.2.20.721.952.242.522.792006.8.30

你能从桌子上得到什么?

信息?

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利息应该怎么算?

6.根据你刚才填的存单,你能不能帮老师算一下,8000元到期会有多少利息?

第四,联系实例升华理解

1,你能帮亮亮计算一下到期时他能得到多少利息吗?

学生在计算后阅读该书,并与该书进行比较

名称阅读: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个人在银行存款取得的利息,应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

2.存款利息必须按20%的利率支付。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后应该依法纳税。那么亮亮应该缴纳多少利息税呢?亮亮赚了多少利息?

3.根据你手里填的存单,能不能帮老师算一下老师应该交多少利息税?你到底得到了什么?

学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4.指着一个同学,为什么可以不交税?

如果购买国债和建设债券,不仅可以支持国家的发展,还可以不交税。希望同学们以后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位同学知道还有哪些形式的储蓄是免税的?

动词 (verb的缩写)独立归纳和实际应用

1.你在这堂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2.用你所学的知识完成练习2中的问题5、6、7和8。

第五课:关于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4和“练习”,练习3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贴现的意义,了解贴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已有的“一个数的百分数是多少”的理解,学会做方程回答“给定一个数的百分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等与贴现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测试的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实例4

1,理解折扣。

对话:我们在购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商店打折销售商品的情况。

展示课本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谈论他们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问题:你知道“所有的书都打八折”是什么意思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降价销售商品通常被称为“折扣”。八折是原价八折卖,八折是原价八折卖。

2.探索解决方案。

问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

灵感:图中的孩子花了多少钱买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这个问题中一本书的现价和原价是什么关系?

后续:“现价是原价的80%”。哪两个量比较80%?应该使用哪个数量进行比较?1?你知道这本书的原价吗?你打算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示: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问题中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在黑板上写下: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问:你会根据这个等式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解决方法:让趣味数学原价为人民币。?80%=12=12?0.8=15 A:趣味数学原价15元。

3、指导检查、交流。

启示:算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你会测试这个结果吗?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查,然后交流检查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测试:可以找实际售价占原价的百分比,看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以80%,看看结果是不是12元。

第二,指导完成“实践”

让学生谈论成语故事的现价和原价的关系,并知道如何从现价中找到原价。然后让学生根据例子中萧红的句子顺序解方程。学生求解后交流:你是怎么想出方程的解的?列方程是基于什么样的等式关系?你是怎么测试的?

第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3,题1。

读完问题后,让学生谈谈每种商品的折扣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分别回答。

学生回答后提问:当你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找到实际售价时,你能想到什么?

2.做练习3,问题2。

先让学生独立回答,然后适当点评学生的答案。

3.做练习3,问题3。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谈,然后点名回答。

4.做练习3,问题4。

先让学生独立回答,然后命名思考过程。

第四,全班总结

问题:回想一下,折扣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折扣是什么关系?

要求:课后抽时间去附近的商场或者超市看一看,收集一下商品打折的信息,提一些问题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