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端午节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信息

#初一#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龙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端午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的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以下整理了《小学一年级端午节各种传统民俗活动黑板报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代流行于吴越楚地,现在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也很流行。它传到国外后,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根据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报告,早在7000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用单木雕刻出木船,并用木桨划动。“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沼泽。”我在《前九歌·向君》中说:“今日驾飞龙北去,驾我路到洞庭”,“石濑浅,飞龙婉约”。学者认为文章中的“龙”就是龙舟。划船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船比赛。龙舟比赛分为几个部分,如邀请龙,祭祀龙神,游龙和收集龙。在赛龙舟之前,通常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一是请龙,祭神。比如广东端午,端午前要选个吉日出水,祭完神,装上龙头龙尾,然后准备赛跑。闽台赴妈祖庙朝拜。以前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辟邪、灾异,一切顺利。在屈原的家乡湖北省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

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各种能驱邪祛病的花草,早就布置好了。人们把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如门上挂艾草,《荆楚纪年》:“采艾草如人挂门上以毒气。”这是因为艾蒿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还可以用来治病、艾灸穴位、驱虫。五月的艾叶含油量最高(此时正处于温生长的旺期),所以人们争相采摘艾叶,以取其功效。家里经常挂几株艾草。由于其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辟邪、防蚊、辟邪。“艾”又名艾叶、艾蒿,其茎、叶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子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脑、开窍壮骨、散结杀虫、杀菌的药物。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已久,主要是因为它有入药的作用。如宗谷《荆楚纪年》说:“鸡未啼时,采艾草者,状如人,取之而取之,受灸甚效。就是爱彩化成人形挂在门上的日子,可以毒气。”

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一种糯米,是人们在节日用来祭神的贡品。在节日里崇拜上帝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糯米有很多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种类的糯米。粽子是端午节献给上帝的贡品。粽子的主要材料是大米、馅料、箬叶(或柊叶)等,种类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味道上来说,粽子可以分为咸粽子和甜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受中华民族的影响,成为最受欢迎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粽子”一词原写为“穗”,与粽子有关的文字记载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芦苇叶裹米”。西晋周人写的《风物志》中,明确提到了“交书”二字:“仲夏为初五,方伯极和。赏顺德角龟鳞。”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确切的起源日期不详。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用叶子包起来,煮成四角形,称为广东碱水粽子。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中夹杂着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品种增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明清时期,粽子成为吉祥食品;相传,当时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为了讨一个欢心,都要在家里吃专门为他们包好的“笔粽子”,看起来像毛笔,谐音“必打”。

放风筝

在中国南方,孩子们在端午节时放风筝被称为“飞灾”。风筝是将纸或丝贴在竹条等骨架上,拉一根系在上面的长线,在风的作用下可以放入天空,属于只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草药水(木兰汤)草药水,也就是古书中记载的木兰汤,至今依然存在,并广为流传,能治皮肤病,祛邪气。现存关于洗药洗水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年的《大戴礼》一书,但本文所说的兰花并非兰花,而是飞机草或菊科草本植物,有香味,可水煎沐浴。民间传说认为,中午阳气旺盛,这是中医植物药的日子,端午节期间到处都是药。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方都有采药、熬药、泡水的习俗,端午节草药的药性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在广东,孩子们用艾草麦药或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花等花草烧开洗净,而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则到河边、沙滩上洗澡,称为洗龙船水,以洗去厄运,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不分男女老幼,全家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行的“绿、红、白、黑、黄”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五彩丝线或是古代南方人纹身的遗风《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所以剪去头发,把身体纹成龙的样子,看不出有什么害处。”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线扎手臂曾是一种流行的节日习俗。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精美饰品。,其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在端午节,孩子们要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来辟邪。传统上,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粗丝线被拧成彩色的绳子,系在孩子们的手臂或脖子上。从5月5日开始,直到七夕“齐马年”的生日,他们才被解开,和金俊一起焚烧..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下雨天,把五颜六色的线剪下来扔在雨里,意味着河水会把瘟疫和疾病冲走,意味着可以辟邪惹灾,带来一年的好运。

中午喝水

中午的水就是星期天中午在井里抽的水。“中午”是阳性的。古人认为这一天中午太阳最充足,端午节当天中午辟邪。所以端午节当天有“午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煲汤,有驱邪、净化身体、排除障碍的功效。据说中午用来泡茶、酿酒的水特别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谚语:“午时洗眼,亮如黑鹳”,又说“不如午时喝一口水,以补三年”。

王充《论衡》记载了端午“铸阳岁”的礼仪习俗:“阳岁取火于天,五月午时,五石炼铸为器,使其激动而生光,仰视日头,火便来,亦得真火之道。”古人认为午时有三火,是太阳正旺的时候。这时正是熔金铸镜的时候,铸出来的铜镜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用镜子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使用和传承。常见到出生不久的孩子,戴着银镜等饰品。这种小银镜是孩子们用来避邪的。新建的寺庙道观经常在屋顶中间用铜镜装饰。甚至在现代住宅区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经常可以发现悬挂的镜子,这是用来辟邪的。这说明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深入人心。

泡龙舟水的广东人把端午节前后的雨称为端阳水或龙降水和龙舟水,认为这种水吉祥,有辟邪的作用。仲夏端午节,黑龙星在正南方向翱翔。在民间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是风雨的主宰。龙在天空和云雨中飞翔。自然,每年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与自北向南的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端午节时强降水来临,河流水位迅速上涨,为龙舟垂钓提供了良好的场地,这也是“龙舟水”得名的原因之一。泡龙船水是南方沿海地区流行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船水寓意吉祥,人们认为龙船水和龙船滑行而过的水是“大运水”。按照传统说法,泡龙船水意味着好运,万事如意。

喝雄黄酒中的蒲酒、雄黄、朱砂酒,用酒喷。《荆楚纪事》:“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边,地下有淡红色的根,叶子形状像剑和穗。”。根茎可入药或入药)或刻或切丝凉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冯明荥经《广义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毒蛇之虞(古书所提毒蛇)。给墙壁和门窗洒水,避免毒虫。“这种习俗流传很广。药材包括雄黄、朱雷、柏子仁、桃仁、果肉、艾叶等。人们用酒浸泡后,用菖蒲、艾叶蘸在墙壁、门窗、床下等角落。,然后用酒涂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脐上,赶走毒虫,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区还用雄黄酒粉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让孩子身上带有老虎辟邪的印记。从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仍然是科学合理的。雄黄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内消毒杀菌,喝普洒也是相当有益的。

采集草药和制作凉茶

采药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按照民间的习俗,端午节是阳气十足,是动植物中药的日子,药无处不在。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端午采药,摆各种花草驱邪,由来已久。这种习俗在汉代影响广泛,后来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夏郑潇》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魏末《齐姚敏疏杂注》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制药。中国民间仍然普遍认为端午节吃的药最有效。支撑这种民间信仰的原理,自然是基于一种宇宙论的解释:在端午节或这一天的中午,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晒得正盛,但同时,各种草药生长得最茂盛,所以在这一天采集的草药是最有效的。

避五毒的端午节,在古代北方人眼里是毒日,是邪日。这种思想一直在民间流传,所以有各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因为北方夏季天气炎热干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传播;再加上蛇和昆虫容易滋生咬人,就形成了这个习惯。人们认为五月是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出现的时间,要用各种方法防止五毒的危害。一般在屋内贴一张五毒地图,在红纸上印上五毒,然后在五毒上扎上五根针,即把毒物刺死,不能再猖狂。民间还在衣服上绣五毒,在糕点上装饰五毒图案,都是驱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