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村”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发展
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性资源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反思,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首先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提出并付诸实践。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演变,它已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也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正逐渐从一个陌生的术语和概念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内地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内蒙古南海、新疆包头、石河子、湖南长沙开展试点。但总体来看,即使在工业体系中,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农业这个薄弱环节中,循环经济更是难上加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很难在农业上取得进展。相反,农业也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且,与一般的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本身及其产业结构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许多先天优势!
在循环经济理念和方法的启发下,在中国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农业多年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现代农业各系统、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协调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质量、生物产量和经济收入之间的良性循环。因此,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来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使农业系统更加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
总的来说,在国内正式发表的文献中,最早的是吴天马(2002)撰写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循环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最早的是陈德敏和王文贤(2002)***。然而,在2003年,国内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很少。直到2004年才有文件对此进行讨论;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研究呈现出繁荣的良好势头。
二、中国大陆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关于发展模式
虽然循环经济在中国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在中国已经有了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并总结了很多案例(谢振华,2003)。现实中,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先进的模式,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桂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前卫村模式、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温室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其中,辽宁省农民发起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的“四位一体”日光温室能源生态工程,本质上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
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还通过聚焦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有机肥副业链等产业链,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根据循环农业的发展优势和影响因素,也逐步形成了适合当地发展的七种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发展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循环模式、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等,2004)。
同时,刘惠娥等(2005)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提出了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效益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和王(2005)结合陕西和青岛的实际,分别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等民族地区也发展了一些典型模式(陈清,2005;李玉明,2005年;袁久和,2005)。李淑敏等人(2005)以畜牧业为核心,探讨了实现农作物秸秆三级循环利用和畜禽粪便二级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王怀建(2005)探讨了几种适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养殖业循环经济的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如“社会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等。
然而,上述模式并不能代表中国循环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采用多种模式。而且无论实行什么模式,都要严格遵循生态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对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和分类,但黄等人(2004)已全面总结出发展循环农业可采取的一般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绿色有机农业模式;认为上述每一种模式都包含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包括以农牧结合为基础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7]。
(二)关于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如何发展循环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路径):一种是基于生态农业建设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另一种是基于有机农业建设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应大力提倡,后者为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直接的途径[5]。陈德敏等人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乃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就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在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的循环农业[6]。
2005年6月5438日至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指出,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终极方向。对此,季坤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事实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领域更广,其实质是循环经济原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可称为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3)关于发展战略
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有很大差距。总的来说,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反思、受循环经济理念启发的“中国循环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各地对农业发展中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认识或概念的初级阶段,尤其是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如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的定量研究和系统分析,理论、技术、政策和法律还很多。
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农业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阐释,从而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领先于理论研究,各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比较有代表性,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资料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等。)、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连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源(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的开发利用,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主要是物质代谢分析和经济效益核算,重点是案例中的循环过程、效益评价和生态),努力总结经验(呼应理论研究),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或措施,也是十分迫切和有益的;第三,在我国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农业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多角度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地方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努力研究的现实课题;第四,从当地的资源环境禀赋和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的现实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相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省)发展循环农业的一般经验和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循环农业的发展战略和制度(政策)创新,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三,海峡两岸循环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
(一)台湾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虽然台湾省岛内“循环农业”等借鉴很少,但台湾省在发展可持续农业、R&D和发展战略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台湾省是世界上经济和社会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台湾省经济快速增长,工农业污染严重,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绿色(有机)果蔬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和长期不良后果,这些危害和后果正在逐渐恶化和蔓延,并正在给其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应该从更高的层面重新探讨人类应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消费、如何生活...
例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省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台湾省单一农产品之首。然而,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养猪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省废水BOD日产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禽畜废水。为了有效控制养猪废水的污染,环保部门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排放水标准”。为了达到上述控制标准,他们开始指导操作人员设置从65438到0990的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省养猪场主要采用固液分离、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的“三级废水处理系统”。但总的来说,养猪业仍然面临着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其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肖景凯等,2006)。
以岛上蘑菇生产的废弃物(废渣)处理为例。2004年台湾省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装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袋装蘑菇还会产生大量塑料垃圾。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垃圾,乡镇垃圾处理厂已经无法代为处理,如此大量的垃圾也不是传统的掩埋焚烧方式可以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和民间救助的“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再生”,降低垃圾清理成本,避免垃圾清理带来的环境问题;进而提出了基于经济激励机制的“税收”和“补贴”两大政策工具,等等(魏干成等,2006)。
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茶为例。台湾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其品种、栽培技术和园林设施都领先于中国大陆。而且从1987开始,台湾省省就引入了有机农业的概念。自1995以来,已有35户***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增长...
正如台湾省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长陈其君所说:只有人类再次回归“与自然共存”的本源,获得安全的食物,才是环境和人类永远生存的出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切恰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大陆需要进一步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峡两岸循环农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发展前景看好。
(二)海峡两岸循环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
为促进两岸循环农业协调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两岸循环农业交流合作的制度安排。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两岸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交流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农业科研人员互访讲学、聘请访问研究员、交换研究生等。,通过人员交流促进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协商研讨,每年轮流举办1多场两地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综合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总体来说,福建省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动员海峡两岸相关科研教学单位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并牵头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
第三,深入研究和探讨两岸循环农业交流合作的具体项目和方式。纵观近几年的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还没有循环农业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科技、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 * *选择项目,* * *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国家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区设立闽台循环农业合作示范区;
第四,要以这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省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省农民和农业企业来大陆投资创业,积极寻求与台湾省循环农业专家和投资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通过上述努力和制度安排,将有力地促进两岸专家和实践探索者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包括循环农业的提出和内涵、发展历程和成效、研究进展和成果、发展模式和方向、发展战略和目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力,从而得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循环农业发展的异同点,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两岸循环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和配套措施,进而提出两岸循环农业合作发展的框架战略和目标,以期促进两岸循环农业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在全球悄然兴起,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重点分析了中国大陆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海峡两岸循环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以看出,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R&D和管理方面,海峡两岸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呈现出互补的趋势;通过两岸交流合作,可以全面了解台湾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的轨迹和政策,进一步了解台湾省可持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和对策,以及两岸循环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和配套措施,以促进两岸循环农业在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和享受,促进两岸循环农业的协调发展,为两岸循环农业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创造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