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资料简介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宋神宗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工作。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应永助使。
宋哲宗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读书学士、礼部尚书,在杭、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皆知。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至惠州、儋州。宋徽宗获大赦,返回北方,途中死于常州。宋高宗追授太师,谥号“文中”。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写作是任意的;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健康,善于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创作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也善书,是“宋四家”之一;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墨竹、奇石和枯木。流传至今的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苏轼在文学、诗词三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作活动并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成就突出,在医学、烹饪、水利等技艺方面也有贡献。苏轼是宋代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
从文学史范围来看,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范式:进退自如,受辱不惊。因为苏轼把封建社会士人的两种态度整合在同一个价值尺度上,所以他能够保持冷静,全力以赴。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合于饱尝沉浮之苦的文人,它能通向坚守气节、丰盈丰盈的人生境界,这也正是宋以后历代文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美学态度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启蒙的美学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视野拥抱世界,所以万物可观,美无处不在。
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都为后代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喜爱,是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非常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他身边有很多青年作家,黄庭坚、、晁、秦观,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与陈师道、李贽并称为“苏门六君子”。
此外,李、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贺铸等人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囊括了各种文学样式,而他自己的创作又没有固定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黄庭坚、擅长诗歌,秦观擅长词,李贽擅长古文,张、晁擅长诗歌。同时,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有个性。例如,黄的诗是创新的,陈的诗是拙朴的,它们的风格都不是的诗。后来,黄和陈也开办了另一所学校。
扩展数据:
轶事典故
道童梦
苏轼、苏辙少年时,就读于四川眉县天清观。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52]当时,张有学生数百人。苏轼是张道长喜欢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被《仙剑》收录的著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的《支林》记载,苏轼贬谪黄州时,老同学陈太初死于汉中。
由于苏轼从小受到道教的启蒙,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他经常穿着道袍,拜访道士。比如《鹤亭记》对张天极道士大加赞赏,而《赤壁背上的诗》则以道士睡着告终。他被贬谪时,仍为许多道观、寺庙写文章,故有许多美文,如《各妙堂传》、《观妙堂传》、《庄子祠堂传》等。
在《妙堂记》中,他讲述了在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并深受其教的故事,可见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苏轼的弟弟苏辙在《龙川简史》的开头说,他梦见了小学读书的概念。在梦中,苏辙通过与老子的对话,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