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三稿
一个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的草稿
一、教材: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角是学生在理解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抽象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样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深入学习角度的意义,系统学习直角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度。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辨别角度。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线理解。
4.教学难点: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的布局特点: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受角的形状,然后用折角寻找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度大小的变化,提取角度的大小和什么有什么关系,最后是绘制角度。总的来说,从形象直观到抽象应用的小步骤的教材编排,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
6.教具准备:电脑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形、尺子、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形一个,直尺一把,不规则纸一张。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课采用试讲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好奇有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本课程制作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搭建了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
知识固然重要,但求知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运算、分类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使他们相互启发,多向交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更多的快乐去尝试成功。
三、教学程序设计:
(1)活动介绍: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知道哪个图形吗?放图问有没有角。谁想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好奇心和兴趣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性语言,营造轻松、民主、灵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神清气爽。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题目:“角度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话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什么?
意图:让学生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尝试新知识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上。
1.(备考题)给我看看真三角,红领巾,一本书。这些图形中有拐角吗?谁能上来指一指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法,同桌互相指。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度,让学生尽可能放开手脚,真正让思维“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角在哪里,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请找出角度的特征。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指尖。幼儿动手实践和操作参与的教学设计适应幼儿的活动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性。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用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从中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展示有争议的尝试:
给我看折角的图形。这是一个拐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可以鼓励他们用有疑问的试题找出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乐趣。
3.尝试练习:判断下图是否是一个角?为什么?(小组讨论)
意图:这套尝试性题目既是对之前学习知识的总结,也是对关于角度的表征知识的巩固。在教学中尝试“学生讨论”的步骤,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论据中筛选信息,辨别真假,分析是非。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它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4、解决争议的尝试:
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试题,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什么是角”的清晰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列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有角。
意图: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在这个循环中,学生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演讲中,知识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结:第一阶段,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3)第二次尝试:
(1)和(2)的角度一样吗?请做点什么。
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难点——角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尝试判断,从而找到一个好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的思考,他们形成了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老师解释了一下,得出结论: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大小有关,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展示课件,试着练习做题。钟面上的指针之间的角度正在变化。请判断角度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是一个引导探索、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一点点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读完一本书,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任何形状画一个角。师生讨论修正后,再画一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这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任何一个角落,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双手画出自己最满意的角落。
(4)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一数每个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2.使用小棍(2根)放置图形,并计算图形中的角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个问题是铺垫,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摆姿势、数数的实践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创新精神在动手操作中展现。
3.发展问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小组讨论还剩几个角,大家试着剪:
意图:拓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增加了内容梯度,呈阶梯状,是一个很好的拓展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剪、拼、数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的火花。
总结:这节课开始的时候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问题吗?你从这一课中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四、黑板设计: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②角度与两边大小有关。
不考虑两边的长度。
(3)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填写角标。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的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后,用三四根棍子看看你能放多少个形状,数一数每个形状有多少个角。
第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草稿
一、要求“一万以内的数的认识”课程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数的概念的教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本单元包括五个信息窗口:一千以内数字的理解、一万以内数字的理解、数字的比较、近似、估计和整数的加减。一千以内的数的理解和一万以内的数的理解是理解含义、计数、阅读、写作、作文、数字五项内容的两个信息窗口。比较数字的大小,找出大概的数字。学习如何比较数字的大小,并找到近似的数字。估计这个信息窗,了解并估计一部分,推断出这一切的估计方法。整十万数加减的信息窗口分为两部分:整十万的加减,几百的加减。
二、理论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阶段,整数的理解分为四个阶段:20以内的数的理解,100以内的数的理解,10000以内的数的理解,大数的理解。这个单元是第三阶段。在“20以内的数的理解”和“100以内的数的理解”之前,已经有学生研究过10000以内的数的理解。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00以内的数字意识,理解了10与10之间的小数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总之,学生积累了一些经验,对对数有了理性的认识。本单元是学生认知范围的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字计算的基础,也是今后理解万以上数字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和培养估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况认识百、千、万的计数单位,能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和顺序,能识别每个数字上数字的含义,能读写一万以内的数字,能用文字和符号描述大小,能知道大概的数字,能正确估计和计算。
2.能力目标:用数字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掌握特定情境中数字的相对大小关系,在估算的过程中发展数字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感到好奇,能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别人的帮助下,你可以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
教学重点:
对1的理解与千和万的计数单位
2.数字3的含义和顺序。读写一万以内的数字。
4.数字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在计数的过程中,如何在接近整百和整千的情况下,计数拐角处的数。
2.理解数字的含义以及相邻数字之间的小数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字?
第三,谈谈教学策略
1,一千以内数的理解和一万以内数的理解。
首先结合学生的练习估算有多少人,然后数一数,引入计算单位“千”,再引导学生做“一一”、“十乘十”、“百乘百”、“千乘千”等数学活动,知道10是一。并通过现实情况估算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以及“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进一步感受到千这个数字的伟大。
在理解数字的含义时,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物体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计数单位和数字的知识,借助计数器,完全可以理解百、千、万等数字的含义。
数数的时候,学生很难在拐角处数。比如989数下一个的时候,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候我会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个数字,了解相邻计数单位的小数关系,意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计数下一个,679计数下一个等。),可以进一步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小数关系。同时,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把989和990的后两位数字画出来,让学生认识到989旁边是990,和89旁边是90是一样的。
在读写数字时,很难读写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字。比如读2003的时候,有两种阅读方法,2003和2003。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都知道读两个零是重复的,读2003就够了。写1008的时候,有的写成了108。通过学生交流,借助计数器拨号,我认识到“1”是以千为单位,“8”是以单位为单位,我明白了0占位的必要性。
这里把数字的构成和读写结合起来,同时借助计数器和数字序列表实现数字对数字的意义。
习题中涉及的数的规律,其实是对数的知识和数的意义的延伸,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这里借助学生已有的100以内的数和10以内的数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先讲方法,再解题。
2、比较数字的大小,约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会比较就行。引导学生学习并总结以下方法:
方法一:根据位数的比较,当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位数较大(比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当位数相同时,从高到高比较。(比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数是8,968的十位数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2:与标准进行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相似数进行比较(不要求太高,重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如895和806,通过这个整数学生认为895和806接近,895的相似数是900,806的相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
先让学生独立估算,然后组织估算方法交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结果也不要求准确统一。在估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估算,避免无根据的估算。有多少人在根据态势图做操?先输出20个人,然后圈起来,再看总数有多少,这样就能估算出总数了。
同时补充一些身边的资料,估算一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整百整千的加法和减法
先复习一下100以内整数十进制加减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学习口算。同时特别注重计数单位数的加减方法,为学习加减整数千和整数的口算做铺垫。当学生理解120为什么要看成12十位时,可以用计数器或木棒帮助直观理解。
第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讲座草稿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
“剪刀和剪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之后的一堂实践活动课。
2.浅析教材
这部分教材以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剪纸”为素材,设计了两个相对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移、旋转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掌握画图、裁剪等技能。
数学思维:在探索简单图形变化和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能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解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行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会表达解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绪和态度:在同伴和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充满好奇,能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我能在数学活动中克服一些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剪纸”。
4.教学重点
画并剪下1个数字,2和4个连续的数字。
5.教学困难
寻找“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不断增加,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
6.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和蜡纸,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贴片、展板等。
二,教学过程
(1)渲染局势,审查进口。
(2)揭示新的教训。
(3)活动。
剪出1个小纸人,2和4个小纸人并排。
(4)开放式活动。
(5)这节课的总结。
第三,教学规律
本次教学活动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总结整理”的教学框架为基础,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切割技能,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注重学生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融观察、实践、交流、评价于一体,注重学生在操作体验中的学习。
1,询价过程中主动施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在切一个连续的小人时,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切,而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思考、试一试、实践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理解知识。
2.实践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也是一个充满观察和猜想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做,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比如,当学生剪出一些不规则图形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活动的猜测、推理、分析和表达。老师的设计是一步一步推进的,从剪一个小人,剪两个连续小人,剪四八个连续小人,再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连续图案。这种设计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总结整理过程中的思维分歧。
学生在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后,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分析,这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不断增加,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这样的训练可以分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