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莲花文字全文

这几天心里挺烦躁的。今晚坐在院子里乘凉,突然想起了每天走过的荷花池。在这个满月的照耀下,它应该看起来不一样。月亮渐渐升起,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笑声再也听不见了;我的妻子在房间里拍着蹦蹦跳跳,迷迷糊糊地哼着一首睡歌。我悄悄地穿上一件大衬衫,夺门而出。

沿着荷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煤渣路。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行走,夜晚更是寂寞。荷塘四周,树木众多,郁郁葱葱。在路的一边,有一些柳树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路上阴沉沉的,有点吓人。今晚很好,虽然月色还很淡。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走来走去。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喜欢超越平时的自己,去另一个世界。我爱热闹,爱平静;喜欢群居,喜欢独处。

就像今晚,一个人在这无边的月亮下,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就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白天必须做的事,必须说的话,现在都可以忽略。这就是独处的美好,我会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弯弯曲曲的荷塘之上,我期待着田甜的叶子。叶子高高地伸出水面,像一位优雅的舞者的裙子。层层树叶间,零星点缀着一些白色的花朵,有的优雅地绽放,有的羞涩地含苞待放;就像一颗珍珠,就像蓝天上的一颗星星,就像一个刚洗完澡的美人。

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幽幽的歌声。这时,叶子和花也微微颤动了一下,像闪电一样,瞬间穿过了荷塘。叶子并排挨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叶子下面是流动的水,被遮住了,看不到一些颜色;树叶更多地暴露在风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落在这片叶子和花朵上。一层薄薄的蓝雾漂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好像在牛奶里洗过;就像纱笼中的梦。虽然是满月,但是天上有淡淡的云,所以不能发光;但我觉得这只是好处——深度睡眠不可或缺,午睡也是独一无二的。

月光透过树丛照进来,高处的灌木丛投下参差不齐、斑驳的影子,陡如鬼魅;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影子仿佛画在荷叶上。池塘里的月光参差不齐;但是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比如梵蒂冈上演奏的一首名曲。

荷塘四周,远近高低都是树,柳树最多。这些树围绕着一个荷塘;只是在小路的一侧,有一些缝隙,似乎是专门留给月光的。树木颜色的一个例子是多云,乍一看像一团烟雾;但在烟雾中可以辨认出柳树的丰富。

树梢上有远山,只是稍有不慎。还有一两盏灯从树缝里漏出来。无精打采的是那些渴睡的人的眼睛。这个时候,最热闹的是树上的蝉和水里的青蛙;但是兴奋是他们的。我一无所有。

突然想起了采莲的事。采莲是江南一个古老的习俗,看似由来已久,却兴盛于六朝。你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一个粗略的想法。采莲者是十几岁的女孩,她们荡着小船,唱着鲜艳的歌曲。采莲人就不用说了,还有很多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浪漫的季节。梁元帝在《采莲赋》中说得好:

所以妖是处女,她愿舟;鹬首许会,传羽杯;我会动,海藻会挂,船会动,会开。二七纤腰束素,延古布;立夏后,春末,叶嫩花早。我怕触裳而笑,我怕倾舟而聚。可见当时是有流浪的场景的。这真的很有意思,可惜我们现在没有幸福。

然后我想起了《西州歌》里的那句话:

南塘秋采莲,荷花过头顶;低着头拨弄着水里的莲子,莲子像湖水一样绿。如果今晚有采莲人,这里的荷花会被认为“过了头”;不可能只看到一些流水的影子。这让我真的很怀念江南。——这样想着,突然抬头,觉得已经是自己的门了;轻轻推门进去,没有声音,老婆已经睡了很久。

扩展数据: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

此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一片黑暗。作为“大时代的马前卒”,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挣扎,但在四一二政变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走向了古典文学的“象牙塔”。

但作者不能参军拿起枪去革命,却始终无法平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仇恨。作者对人生迷茫矛盾,内心压抑,始终无法平静。

本文通过对孤独月夜的荷塘风光的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宁静却得不到宁静,梦想超越现实却又无法摆脱宁静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反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