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的一生

1895年7月2日,农学家、教育家金善宝出生在浙江诸暨市乔峰镇石峡口村。金善宝的父亲是村里的秀才,在村里教私塾。金善宝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先后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3岁,金善宝父亲病逝,私塾停办。他进入了乔峰镇小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在革命风暴的鼓舞下,金善宝毅然进入同盟会办的绍兴陆军中学,开始接触民主革命的思想。创办陆军中学的王金发等人被北洋军阀杀害,陆军中学解散。1913考入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第五中学。

1913考入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第五中学。母亲为了不劝阻儿子好好学习,省吃俭用,整日辛辛苦苦养蚕,勉强养到他中学毕业,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足迹,成为学校的老师,过上养家糊口的生活。但是,金善宝并不愿意在自己长知识的青春里就此止步。他四处奔波,了解到南京师范大学农学专业不收学费,还给学生吃饭的时间。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农民的渴望激励他去考农业。

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南京师范大学农学专业课,该专业提供餐食,不收学费。

65438到0920,金善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农业处处长邹秉文先生亲自为这位平时不爱多说话,但很有心计、好学的山村学生联系工作,介绍他到我校附属小学当农业老师。他深爱着农业科学,婉言谢绝了德高望重的老师的苦心,得到了老师的谅解。不久,荣毅仁先生的父亲、“面粉大王”荣景宗先生每年出资5000元,支持南京师范大学农业专业在南京皇城建设小麦试验田。邹先生当即推荐金善宝到试验场当技术员。皇城小麦试验田虽然只有106亩地,但一台美国五行播种机设备简陋,所有农活全靠人力和畜力,工作量大,经费少。然而,试验田的建立是中国小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金善宝欣然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1921南京师范大学更名为东南大学,农学专业课改为农学本科。东南大学在南京江东门外的大胜关设立东南大学总场,皇城小麦试验田后来也进入大胜关。金善宝任总场技术员,工作到1927。1926金善宝回学校补了一年学分,完成了农业本科学业。6年来,金善宝在总场实验中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的科研工作,育成了“姜堰黄骅”、“武进乌芒”等优良小麦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1927年秋,金善宝因不满学校对实验场农场工人工资的刁难,愤然离开,去了宁波的浙江四中教农业。1928年春,任教于杭州老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等。).

65438-0928,金善宝到杭州老农学院(现浙江农业大学)任教。1930年被录取出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之前学习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一年后转入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细胞学、土壤微生物学等课程,参与作物育种。

从1928到1929,相继发表了《中国小麦初步分类》和《小麦花期研究》。从美国留学归来后,为了发掘祖国的小麦种质资源,择优利用,他通过试种观察、整理筛选,从广泛收集的790多个小麦品种中,评价出“江东门”、“武进五满”、“南京赤克”、“江燕黄骅”等一批优良地方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利用,发挥了增产效益。从1934到1935,发表了三篇与深化当时国内主要大田作物育种密切相关的文章,分别是《现代玉米育种规律》、《籼粳糯稻膨润的统计方法比较》、《大豆几个性状与含油量和蛋白质的关系》。

金善宝结合自己在国内外的科研实践和多方搜集的文献,撰写了一部65438+万字的专著——《实用小麦论》,于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兼具小麦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农业书籍。在20世纪30、40、50年代,它不仅是国内许多高校农科学生的重要参考书,也是许多卓有成就的小麦专家教授的必备教材。

65438年6月至0930年7月,金善宝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作物育种。1932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他编纂了《豆油分布和蛋白质》以及《现代改良水稻品种法》。1928年,他出版了对中国小麦科研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小麦区》,1934年,他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1930暑期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收海外留学生,金善宝被录取。7月,我从上海坐船去美国深造。首先,我在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了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后来觉得读学位的方法不适合一个35岁的留学生。他不能让一篇论文和一个学位占用他在美国生活的有限时间,于是他转学到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一边学习一边参加作物育种。自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离开祖国时,他非常赞赏“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他决心为这个“天”和“基”做贡献,造福于祖国数量最多、生活最苦的农民。他赴美学习的目的是亲身了解国外作物育种的方法和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农业的发展做贡献,致力于提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生活水平。

1932年2月,金善宝回国。曾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37年7月以后,侵华日军一步步逼近中国腹地。当时,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教授金善宝随学校搬到了重庆沙坪坝。他和我国杰出的林学家、中国人民、我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教授住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两张单人床,一张两屉木桌,各有一个抽屉。他们年龄相差一岁,他们像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去听新华日报组织的时事报道,有时直接听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讲话,或参加讨论。

在1937中,金善宝发现了一种从云南收集的新型小麦品种,无芒,壳白色,硬而易断穗轴,小穗紧贴穗轴,形成极小的角度,小穗从穗节茎上折断,颖壳紧裹种子,夹种面呈三角形。它不同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后来进一步观察确认其染色体数为2n=42,与普通小麦杂交没有问题。与硬粒小麦杂交也能成功。这在国际上现有的小麦分类学文献中未见报道,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植物学分类位置。经过多次研究,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确定这种“云南小麦”是普通小麦的一个亚种(Triticum aestivum subsp。云南王)。

1939年,他和助手们通过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国内外引进的3000多份小麦材料中,选育出适合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仲达2509”(又名“阿利多”)和“仲达2419”(后更名为“南大2419”),这两个品种从1942年到建国前近7年在四川省推广自1950以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农民的空前热情,这两个品种在我国南方冬麦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的年份达到70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河南南部小麦产区;云南、贵州、陕西南部有大面积种植;江西、湖南、广西、青海、甘肃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个优良品种为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小麦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到1983,不完全统计,其在长江流域种植面积约百万亩,品种寿命长达40年,确实难能可贵。

金善宝选育的“南大2419”小麦品种具有早熟、抗条锈病、抗吸浆虫、抗倒伏性强、穗大粒足、适应性广、一般配合力好等优点。因此,它不仅是建国后首次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最佳品种,也是我国30多年小麦杂交育种中种植的最佳品种。根据《中国小麦品种与系谱》一书,直接和间接衍生品种有98个,分布在中国七大麦区。代表品种中冬小麦有石家庄34、徐州14、郑州3、内乡5、大丰1087。

1945双方在重庆谈判期间,金善宝和重庆几位进步教授应邀到嘉陵江边的张治中公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们。这次难忘的会面让他从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更加坚信一个崭新的中国将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

1946年3月,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国民党政府腐败程度的下降,进一步激励他积极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救助进步学生。1948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两党激战正酣,大江南北人心惶惶。台中农学院突然发来正式聘书,聘请金善宝任教。他断然拒绝,但在荣毅仁先生的邀请下,到无锡江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农学部主任。此时,他的内心对何去何从非常坚定。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了!在旧社会呆了半个世纪的金善宝重生了。7月,他应邀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有北平40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授参加的科学技术座谈会。会后参加了以竺可桢教授为首的科学考察组,到东北解放区进行访问和农业考察。当报纸刊登原中央大学改组为南京大学,金善宝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的消息时,他正在去哈尔滨的路上。

6月,1950,11,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聘书,任命其为南京市副市长。作为一名农艺师和教授,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小麦和粮食生产以及教书育人上。

1956,12年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成为建国后较早入党的老科学家之一,为后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树立了追求进步、努力入党的榜样。

从65438年到0956年,金善宝开始研究中国小麦的品种和分布。从广泛收集的5562份材料中,筛选出近200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经过两三年的观察分析,他和南京农学院、中国农科院的相关研究人员,将46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分成北京、徐州、武功、西宁、乌鲁木齐、成都等地。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属于5个种,即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波兰小麦,以及多种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有101个品种属于各种种和亚种,其中93个品种由他亲自审定,19个品种和6个品种“云南小麦”由他命名;他为这些亚种和变种做了一个分类检索表。为广大从事小麦科研生产的科技人员服务。

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成立,金善宝任副院长,9月到北京工作1958。在农科院期间,金善宝走访了中国各大农业区,在澜沧江流域发现了“云南小麦”新品种。他从全国各地收集了5544个小麦品种,经过深入研究和鉴定,确定分别属于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圆锥小麦、硬粒小麦和“滇麦”5个品种和126个品种,并亲自命名为普通小麦19个品种和“滇麦”6个品种。在仔细研究中国两个小麦品种地理分布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指出云南是中国多样性中心最丰富的小麦品种。

1961年,金善宝主编的《中国小麦栽培》是我国50年代末首次以作物栽培为主题的系列专著中的第一部,由知名专家学者组织编写,反映了当时国内栽培的科学水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964年,他和柳丁安编辑了《中国小麦品种志》,这是中国近代小麦品种“立碑立传”的第一部历史文献(1985出版1962-1982续)。1983主编,庄副总编。他总结了近30年来我国小麦品种的演变历史、种质资源的利用、亲本选择的经验和育种成就,出版了专著《中国小麦品种与系谱》。这不仅填补了我国作物育种中综合系谱分析的空白,而且对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部58万字的专著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水平和特色,与国外少数同类著作相比也是高水平的,因此受到了国际专家的一致好评。该书于1984年获得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于1985年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1967-1973,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先后育成了“京红2号”到“京红9号”系列春小麦新品种。其中,京红9号在1976的26个地点的产量试验结果,明显高于当时引进中国并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的几个墨西哥小麦品种,被誉为“绿色革命”。“京红8号”品质较好,1976—1979。经过四年的种植和收获,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6.3%,赖氨酸为0.39%。这些“京红”品种1978已在长城内外冬春麦混播区推广60多万亩,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4年底,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继丁莹教授之后的第二任院长。“文革”期间,他被“勒令”交权,“靠边站”。粉碎“四人帮”后,他继续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82年底,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67国庆节那天,他被邀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尊敬的周恩来总理走过来和他握手,关切地问:“金老,你的农科院怎么样了?”他坦率地回答总理:“乱七八糟!”周总理盯着他,沉声说:“金老,全靠你了!”

1986 10 14、农业部部长贺康受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主席M.E. Ensminger博士委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仪式,授予金善宝刻有“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的金牌,以表彰其对农业科学的贡献。

1986成为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

1997年6月26日,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善宝同志逝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