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惑?

(一)学校适应问题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新生来说,校园的自然环境,老师同学的人际环境都是陌生的,学习的压力,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都对新生的心理适应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一些心理发展较快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接受过学校准备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有些孩子会出现适应不良。这种失调主要表现在: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整,就能逐渐适应,少数同学可能会持续几个月。通常,性格内向、胆小、谨慎、急躁、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适应不良。

学习问题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随着学生学习竞争的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学校、老师、家长对成绩的过分关注,给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身心压力。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比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高出60%,很多家长还给孩子“小灶”,导致学生晚上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多。在大多数城市,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再加上现有的教学内容比较难,使得学生的自立能力变差。在如此沉重的压力下,学生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视力会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嗜睡,失眠,头热脚冷。心理上,会出现抑郁、易怒、缺乏自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等现象。

厌学和旷课

根据调查,5%-65%的小学生厌学。这些小学生主要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难度大,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缺乏迎头赶上的勇气和毅力。老师也没能及时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他们要么上课东张西望,走神;或者偷偷看动画书或者在下面玩玩具;或者上课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逃学,吊儿郎当。一些农村孩子厌学,靠父母养活。他们干脆辍学去帮父母打工做生意。还有一些尖子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别人超越自己或者没有达到目标,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有与人交流的需求。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人们可以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和经验,同时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知心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正常的交往,人的依恋得不到满足,内心的苦闷得不到发泄和消除,就会影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害。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接触的大多是成年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往往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繁荣”中。所以学生普遍具有任性、固执、依赖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他们仍然以自己为中心与他人交流,因此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理解他人。不会克服困难,不想克服困难,缺乏自信,以至于小学生不会也不会正常与人交往。在和别人的接触中,往往有太多的恐惧和太多的防范心理,结果就是封闭自己。而且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教师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和公平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如果老师不能热情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反而会进行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产生压抑感,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冷漠。这种以学生失败告终的交往,也会在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迁移和泛化,加剧人际交往的焦虑。

(5)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行动缺乏目的性和一致性。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承受不了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面对挫折,随波逐流。中国的父母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安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甚至溺爱他们。结果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一旦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习惯化、稳定化,即使挫折状态在某种情境下发生变化,他们的行为仍然以习惯性的适应方式出现。这样一来,消极的挫折适应就转化成了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的耐心教育。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对个体身心造成障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和自我放弃。问题行为按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人行为对组织纪律和一般社会生活准则的违反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往往是由于不适当的需求、好奇、好动、诱惑、恐惧、经验不足、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品德不良的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违反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于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人格特征造成的,所以表现出规律性、倾向性、意向性的特点。

(7)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极其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8)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的特点,他们一直无法独立生活,所以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爱下。所以他们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首先是对环境的依赖。比如天气变化,不知道怎么加减衣服,需要老师或者家长提醒,否则容易感冒。其次,表现出一种自责的倾向。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较为普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恐惧。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他人爱的焦虑。当学生感到被父母、老师和朋友抛弃时,他们往往会形成自责的倾向。比如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过于严厉和专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感受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产生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爱的欲望过于强烈的时候,一点点错误都会让小学生觉得自己不再被爱。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的依赖性。

(9)害怕考试怯场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一些小学生在考试时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当面对决定他们未来的入学考试时,大多数人都感到紧张和压力。他们渴望成功,又担心失败。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一旦不及格,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情绪,导致对下一次考试的担忧。他们总是害怕自己考不好,甚至到了考场就心烦意乱,浑身发抖。本该回答的问题,在他们脑子里没有印象,乱了套。严重时会出现异常的生理反应,无法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下去,会造成他的心理变态,性格古怪,行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