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3张)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直观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区分和识别四边形。
2.数学思维: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根据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3.问题解决:利用交互式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让学生发现、圈出、说出、画图、拼写、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4.情感态度:通过情境图、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四合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点,区分四边形。
教学难点:四合院的分类,了解不同四合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激发兴趣
1,老师:放一段学校的视频给学生欣赏。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在学校平面图中找到多少种平面图形?(学生从他们身上寻找数字,边转圈边汇报。)
2.老师: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这说明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图形——四边形。
(板书题目:四边形)
二、初步感知,寻找特征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点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老师:你看,数学王国里有这么多数字。圈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给台上的学生看。
老师:观察,我们发现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群里说说。学生互相汇报和交流。)根据学生的报告,老师得出一个四边形有四条直边和四个角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
老师:请完整地说出四边形的特征,并和全班一起朗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知。
老师:为什么这些图形不是四边形?
老师: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形(露出一角),猜是不是四边形。(两个特例)为什么是四边形?为什么不呢?你能把它变成四边形吗?(学生报告)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很多四合院,现在知道四合院的特点了。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四边形。(学生报告)
第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
1,学习工具袋四边形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有什么不同点吗?(小组交流)
学生举报并给出理由。
(1)按角度: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有直角);菱形,平行四边形(无直角)。
(2)按边: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一种梯形(对边不相等)。
(3)按边分:正方形和菱形(四边都相等);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不等)。
(4)总结:老师:你们成绩很好,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四边形是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报告)
3.画一个四边形。
请在下面的虚线图上画几个不同的四边形。说说这几个四合院的异同?
4、拼四边形。
1和3列的学生拿任意一个拼图,2和4列的学生拿一个拼图,试着和1和3列的学生组成一个四边形。
第四,巧做习题,拓展延伸
1,判一句:做个游戏闯关,巩固四合院知识。
2.数数:让学生仔细观察给定图形中有多少个四边形。
3.走迷宫:“小猴子找桃子”
你能帮助小猴子通过迷宫吗?路径必须是四边形!让学生画出小猴子的行走路线,让学生再次对四边形有更清晰的认识。
动词 (verb的缩写)反思性评价、升华和改进
第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体验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5-20= 35-2= 36-8=
第二,探索新知识
1,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的意思。谈:请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题2,告诉我你从图文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班车票价:48元,普通快车票价:65元,动车票价:54元)
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车票价比动车贵多少?
(2)班车票价比普通快车乘客便宜多少?
2.尝试求解,探索算法。
(1)两位数的非退位减法。
老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公式化?
学生:用减法计算,等式65-34。
老师: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去整数十位和位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问题中,‘减法’既不是整数十位,也不是数字。应该怎么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算65-4=61,然后61-50=11。
老师:学生回答的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将减数54分成两部分,50和4,然后依次从被减数65中去掉50和4。当我们口头把两个数字减去两个数字时,可以转换成我们学过的两个数字减去十个数字和一个数字。
(2)退位两位数减少。
老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
生:配方65-48。
老师: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经验,试着算出65-48这个数,并说说你的想法。然后尽量填以下():先算65-()=()再算()○ () =()
生:把48分成40和8份,65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再算57-40=17。根据讨论内容填空。
(3)比较公式。
老师:看上面两个公式。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似之处: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区别: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后者退位,不能直接算减。
第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2”第六题。
开火车完成计算,看谁能计算的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2的问题7。
(1)学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填空。
(2)点名回答,集体修改。
3.接力赛。
老师给每组第一个学生一个数字,后面的学生各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学生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学生根据第一个学生的数字计算,然后把结果告诉下一个学生,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第四,课堂总结
初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册
1.教材分析:认识毫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已经知道了厘米和米。这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题1采用估算、测量、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毫米的意义,然后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并通过一分钱帮助学生建立1 mm的长度概念。有所为、实测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这一部分。学好这一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算、实测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情境的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情怀,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模式和解题策略。对于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知识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厘米和米的理解上的。从经验上看,每个学生的尺子都有一个毫米刻度。可以说我们对此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数学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他人在获取知识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对教材和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实际意义。
2.知道长度单位是毫米。初步建立了1mm的长度概念。知道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简单的换算了。
3.物体的长度将以毫米来计量。
4.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mm的长度概念,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毫米代的实际意义,建立1mm的长度概念。将以毫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1)你量过身高吗?谁能告诉我你的身高?
你用什么单位来测量你的身高?米和厘米是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你可以做个手势。1米有多长?1 cm有多长?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2)上课前,老师要求每个孩子摘下校徽。现在,请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计一下吗?
数一数它的长和宽?(列举几个)估算准确与否?怎么才能知道准确的长度?你以前量过吗?想一想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快速测量!
(学生报告)可能:有的说是1 cm宽一点,有的说不到2 cm宽。
老师:这意味着宽度不是一整厘米。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怎么办?
(3)老师总结: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不是整厘米的小物体。为了更精确地测量,我们必须学习小于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毫米。(板书题目)
第二,探索新知识
(1)认识毫米,感知长度1mm。
1.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试看,找到了给同桌看看。
2.在投影上命名,求毫米。(老师放大尺子)
可能性:一个细胞是一毫米。
老师:你在找和他一样的东西吗?(恭喜你找到了合适的。)
3.总结:尺子上1 cm中间有很多单元格,每个单元格的长度是1 mm(指任意1单元格),也就是1 mm长,也就是1 mm长。
4.其实我们校徽的厚度是1mm。请感受一下厚度。如何看待1mm?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拿着校徽,然后慢慢把它抽下来,观察你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是什么样的?(一个缺口)
6.想想我们这辈子大概1mm长的是什么?(介绍:50美分,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以毫米计量的物体?
老师:测量短物体时,我们应该用毫米为单位。当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还需要用毫米作为单位。
8.既然毫米这么有用,现在就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mm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吧!
(2)理解1cm = 10mm。
1,老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1的平方是1毫米,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请在您的尺子上选择任意1 cm并计数。(为了计数的方便和清晰,肖鹏用铅笔指着数字。)先自己数数,再给同桌看看。
2.你发现什么了吗?(名称:1 cm中的10 mm)从几号开始数?大家数的结果是什么?(多指一两个)每1 cm中有10 mm吗?于老师也会选择1 cm。我们一起数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老师板书:1 cm =10 mm(一次读完:向后向前)
5.问:那么2厘米等于多少毫米?4厘米呢?
(3)测量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毫米以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现在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做一本P3
(1)独立完成
(2)交流报告。你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和7毫米是多少毫米?
(3)表扬正确填空的人
2.测量每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点名举报
第三,巩固新知识
1,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
(2)一便士的厚度约为1()
(3)教室的长度大约是8()
(4)玲玲的身高是125()
(5)一支粉笔是75()
(6)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00()。
(7)一个密钥的长度是45()
(8)练习本的厚度约为3()
2.我可以计算。
50毫米=()厘米
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4)课堂总结
时光飞逝,一节课就要结束了。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了多少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们排成一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