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五篇]

1.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参观了石家庄美术馆。一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一时期的展览主题——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书法艺术展。一楼几个展厅都是书法作品,有些是小楷,写毛主席诗词。母亲告诉我,那是“园中春雪”,有的是异形草,写着“八年赶走倭寇,百代怀念英气”“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英雄河山”等。我一边看一边听我妈说,从书法的内容,从书法艺术本身。其中,我们呆的时间最长的是在爷爷书法作品展厅,因为我最喜欢根据徐爷爷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列兵》!

然后,我们上了二楼,只看了一眼,我惊讶得差点跳起来。原来,二楼陈列的都是徐爷爷的小说《私人》中的插图和绘画,但它们比书中的图片大得多,不仅是黑白的,而且是彩色的。看着画,在《张嘎列兵》里,嘎子拿着木枪抓胖子,翻译过来,向朋友炫耀自己的真枪,英勇抗击日本人,等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当我们转身时,电影《二等兵张嘎》正在另一个展厅上映。我和妈妈赶紧坐在凳子上,开心地看着...

我们参观的书法和艺术(国画)作品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通过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来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通过这几天在学校崇德楼听老师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老师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我4岁的时候得了重感冒,夜深人静的时候一直咳嗽。我父母很担心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匆忙把我送到医院。一路上,街上静悄悄的,人们都沉浸在睡梦中,我爸妈就是担心我,再怎么困也不行。到医院的时候,父母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医生检查后说:“我发高烧,40度。我一定要打针,然后吃药,多注意喝水,多休息,过几天就好了。”听了医生的话,爸爸妈妈松了一口气,心里那块沉重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们按照医生开的处方去药店买药。回到家,我妈照顾我,我爸去熬药。他们一直很忙,以至于煞费苦心。看到他们的父母一脸憔悴,我很难过,也很感动,因为我有那么关心我,那么爱我的父母。

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克服困难。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耐心的处理我们,给我们分析。他们不求回报,从不抱怨,默默奉献。难道不应该孝敬父母吗?我们不应该尽可能的帮父母做些家务吗?

我们不仅要感谢父母,还要感谢无私奉献的老师。每当我们进入黑夜,我们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老师却在窗前批改我们的作业。"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最适合赞美老师。

3.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震撼。从认知中得到更深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具有稳定的中华文化形态。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一,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我在之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知识。但通过这一时期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的学习,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它是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无论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它的概念宽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先经历、经历、方法、感情的结晶。所以我想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从中汲取精华,使之代代相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对如何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孔子说:“学的时候不如学的时候。”《论语》开宗明义,学习是一种乐趣,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教而不厌,注重修养,严于律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爱学习是一种幸福,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欲是一种快乐。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是一件乐事。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弟子规,圣人训,孝道第一,信仰第二,爱一切,和慈,余力,学文学”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思考、领悟,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当你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就有了行为准则,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言行。“如果你说话,先相信;骗和假,能可笑吗?少说话总比多说话好,但最好别耍小聪明。”意思是说,说什么都要先说到做到,不能欺骗别人,不能胡说八道。话多不如话少,只要说话得体,中肯,不花言巧语。尤其是面对学生的时候,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说过的话才会有收获”,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对学校教育有新的认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们由于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漠不关心:他们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和奥特曼;总是在说一些日韩动漫人物;大多数孩子在家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间,很少出去散步或和朋友一起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的文化大国,孩子们不仅对民族和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离真正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对人有很大的熏陶,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传给后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素质和能力,唤醒他们对灿烂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如果能在童年时期吸收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那么早早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走上一条优秀的人生道路,是必然的。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裨益。我相信,通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点亮孩子们的心灵。

一个人的品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凡事都是第一位的,一个品德好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书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承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责任。教师的外貌、表情、举止、服装、谈吐、待人接物,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榜样。

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4.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怕亡国。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消亡了,那将是万劫不复,永无翻身之日。”988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会后发表了一致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可见,许多真正有智慧的人意识到,我们必须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带领人类走上通向明天和谐发展的光明大道。

学习传统文化,必须向孔子学习。

我们今天要推广的《弟子规》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体化。《弟子规》原名《荀孟文》,是清代康熙年间学者李毓秀所撰。是一位教师,《荀蒙文》是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儿童识字书。后来此书被清代学者贾存仁修改改编,改名为《弟子规》,流传至今。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第六条说的,“弟子进则孝,出则孝。他们真诚守信,热爱大众,为人善良。有余力的话,就把“学文学”作为书的中心思想,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编成一本书,分五个部分,具体列出孩子在家、出门、待人、学习时应该遵守的礼仪和规范。

在道德行为规范严重缺失的今天,令人痛心的现象太多了。孩子的表现让我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担忧。因此,在学生、家庭和社会中大力推广《弟子规》势在必行,让道德教育活起来,这也是改善世风的必要保证。

今天,在我们学校,我们应该如何执行弟子的规则?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告诉我们,要先阅读理解。学生应该大声朗读,老师也应该。

前人告诉我们,念诵的方法一定要看清楚、看清楚、听清楚,不能急躁、贪多,这样妄想就会越来越少。即使会背诵,也还是要“读课文”。因为背诵比较滑;如果你读课文,你就会一字不差地知道大意。据说孔子读《易经》,直到魏编出三绝——穿竹简熟牛皮绳,磨掉三遍,可见他读了很多遍。通过阅读和讲解,是我们理解《弟子规》各方面要求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提醒学生,让他们反思事情,能够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

“人生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有善良的一面。我们要把这种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他们不断实践和反思,把正确的做法内化在心里,让它成为他一生都要遵循的原则。

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德育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说文》中,“教”字解释为“施于上者,效于下。”这告诉我们父母和老师在树立榜样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传统文化,执行弟子规则,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否则一切都流于形式,书本上的要求也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吉林省松花江中学的王琦老师在实施《弟子规》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他在报告中一再强调,学习《弟子规》必须注重实质,而不仅仅是形式。所以,老师对圣贤的要求要真心实意,认真践行,才能真正激励学生去做。

第四,动员家长帮助我们实践《弟子规》的活动。

孔子说:“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也,生而有之”,所以孝是规范孩子行为和思想的基础。“孝在诸德之首”,所以要从孝开始教育引导孩子。文化馆的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道理,也是真的:父母自己不一定擅长孝顺,但一定希望子女能孝敬自己。所以《弟子规》的推行,一定会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和协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学校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有另一个保证,我们也会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影响,这样我们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加强,范围就会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想要追求的。

《礼记》中说:“教者,亦善救失者。”今天,家庭、学校、社会有太多的现象让我们觉得不好,所以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老师有责任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谐,让人更和谐,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5.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正忙着在东风中放风筝."这首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没错,这就是清代诗人高定《村居》中的诗句。今天,我将介绍我最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中国古代的风筝被称为木风筝,因为它们是由木头制成的。后来用纸糊叫纸鸢,最后五代取名风筝。至今,人们还有风筝和风筝的名称。在北方叫纸风筝,在南方叫风筝。

风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五代前后,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和游戏的玩具。中国北方的风筝艺人通常称风筝为自己亲手创造的飞行器,体现了风筝的娱乐性。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在明清时期,清明节放风筝成为一项季节性的民间活动。

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风筝在我国随处可见。它们风格各异,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活泼精致,有的色彩斑斓。我家有一只骨架硬的美人鱼风筝。每当春风微风吹过,我的父母就带我去城市广场放风筝。风筝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