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用的教学技巧

(一)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教学法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学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分为讲述、阅读、讲解三种方式。

旁白:教师向学生讲述和描述事物和现象。

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和演示概念、原理和公式。

说和读:老师用课本来读和说。

上述三种方法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合使用。

该教学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对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依赖较大。

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座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所教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正确,这就要求教师要备课,要用心教。

2.教学要清晰,重点突出。只有逻辑清晰,学生才能理解清楚。

3.注意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必须不断关注和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简洁,既有逻辑性又清晰明了;其次,要力求生动,有感染力,这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再次,还要注意发音的水平,语速,注意抑扬顿挫。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课堂上完全使用该教学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将该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替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听而产生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

(2)谈话方法

会话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谈心法的优点是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谈话法的缺点是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比讲授法要花更多的时间。另外,学生人数多的时候,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其他方法如教学法结合使用。

教师在使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充分准备。你们都聊些什么?问了哪些问题?你在问哪些学生?以及学生可能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问?等等,老师都要仔细考虑,提前安排。

2.与所有学生交谈。虽然对话只能在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进行,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他们的努力吸引所有学生。首先,谈话的内容应该是教学中能引起全体学生注意的普遍而重要的问题。其次,教师要让被采访者尽可能具有代表性,比如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再次,在交谈时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作为补充。

3.在对话结束时做一个总结。在交谈中,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因此,在谈话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用规范、科学的表述来概括学生通过谈话所获得的知识,从而强化自己的收获。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表达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讨论和协商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讨论法的优点是,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容易激发兴趣和活跃思维,有助于他们倾听、比较和思考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讨论法能普遍充分地给每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缺点是受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的限制,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重视。

教师在使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讨论内容。首先要选择那些值得讨论的内容。一般来说,讨论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其次,要选择难度合适的内容,一般来说,太简单或太复杂的内容都不合适。前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后者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肯定学生意见的价值。对于未知,任何观点都是有价值的。学生总是从自己的逻辑去理解和思考,所以虽然不同的意见可能离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判”和急于指出所有的观点是对是错,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充分的讨论来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3.善于引导。教师应在学生讨论时全面巡视并注意倾听,并善于捕捉讨论中反映的问题。教师要在讨论遇到障碍无法深入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讨论离题时提醒学生,在讨论结束时帮助学生整理结论和答案,等等。这些都是讨论法应用的必要条件。

(4)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所引起的现象和过程,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实验方法的优点是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比较完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科学的热爱也可以得到培养。

教师在使用实验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准备。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使用、操作要领等向学生进行明确的讲解,确保学生清楚。

2.及时具体的指导。小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教师要及时提醒他们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当然这个提醒要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针对个别学生还是针对全体学生。

3.帮助学生总结。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容易被实验的外在和表面因素所吸引,比如实验仪器的新鲜感,对实验中一些变化的兴趣,往往使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结果和根本目的。所以老师要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的收获,比如写一篇简单的书面报告,或者组织一次口头报告。

(5)练习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方法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法的优势在于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教师在使用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明确要求。实践作业总是在学习了一些理论知识之后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练习作业的目的和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果。

2.选择正确的方式。具体的做法非常多样,如测量、测绘、制作、栽培、饲养等。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具体的方法。

3.做好事中事后检查。教师应该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估,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得失。

(6)练习方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练习法的优点是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任何技能都是通过实践形成、巩固和提高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种及时集中的练习,在这方面可以很快取得效果。

教师在使用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定义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练,怎样才能达到练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练,避免盲目性和机械化。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教师应在练习前讲解和示范正确的练习方法,确保学生基本掌握,以提高练习效果。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练习。

4.科学掌握练习量。技能的练习需要一定的练习量,但多多益善。超出学生承受范围的做法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练习量。另外,一般来说,分散的练习比过于集中的练习更有效,将一次练习分成几个较短的时间进行比一次性安排更科学。

5.及时给学生反馈。学生应及时了解练习结果,以便改正错误,巩固成果。

6.练习方法要多样化。防止练习方法单一和重复,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把口头和书面方法、记忆和操作方法、课内和课外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可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练习的效果。

(7)参观方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

参观法的优点是能有效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开阔学生的视野,从中接受各种教育。

根据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的顺序,参观方法可以分为三种。(1)预备访问:学习一些知识之前;(2)平行参观:在学习某些知识的过程中进行;(3)终结性拜访:学习了一些知识之后。

教师在使用参观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为参观做好准备。教师应提前到参观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据此制定好参观计划。教师还要发动学生参观,让学生知道参观的目的,明确参观的要求和任务,如是否做笔记,收集什么资料等。,并明确参观中的注意事项。

2.引导参观。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和引导学生,如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提示值得注意的细节,以避免“走过场”或走马观花。这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3.总结此次访问的收获。参观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经历或报告,并根据参观情况制作图表模型。

1.解析法

分析法是前后环节使用的教学内容。逻辑上,一层一层加深关系是一种衔接的方法。后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对前一环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分析方法,首先要明确前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思想和含义,这是分析和联系的前提;其次,向学生揭示下一节的思路、意义和方向,让学生对下一节有心理准备;最后,自然就引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分析衔接的方法层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逻辑严密,结构紧凑。

2.演绎方法

演绎是前后环节使用的教学内容,逻辑上是推理关系的连接方法。要用这种方法进行过渡,首先要复习前一个环节中得到的一般结论或规律,这是演绎衔接的前提;其次,要向学生揭示本节结论或规律将被推断或应用的方面;最后方便介绍下一个教学环节。

3.激发跃迁方法

兴趣激发过渡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一种过渡方法。特别是在改变教学问题时,要针对教学内容及时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进入新的境界。

例如,当一位教师在讲授“最小公倍数”时,他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老师: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住着两个渔夫,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有一年,他们从4月1开始钓鱼,每个人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老渔夫说:“我要一连休息三天。”年轻的渔夫说:连续打了五天,我得休息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想在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望他们,同时想享受一顿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但是他不知道选择哪一天同时和他们见面。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择吗?(屏幕上打出了两个渔夫之间的对话和一本四月日历。)

有趣的故事情境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过渡自然就成功了。

4.穿针法

穿针引线法是教师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特点进行过渡的方法。这种一致的过渡形式就像裁缝穿针引线一样。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会给人天衣无缝的感觉。

5.启发式类比方法

启发式类比是用类比将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连接起来的一种连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顺着联想的思路,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明确上一环节的班级特点,特别是突出下一环节与班级有可比性的特点,让学生容易进行类比和联想;其次,揭示了前后环节的类比性;最后介绍下一个教学环节。

6.暂停转移法

学生需要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情境才能高效学习。悬念过渡是一种旨在激发好奇心、发展学生思维的过渡方法。

大部分老师说:“1000张纸叠在一起就是9.2厘米厚。每张纸的平均厚度是多少毫米?”做这道题的时候,先让学生做,然后让学生报答案,再评论对错,就算做完了。其实这个问题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远不止于此。教师如果能利用好这个问题,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比如引导学生发现一张看似没有厚度的纸,其实还是厚的。如何测量肉眼难以看到的厚度?原来纸的厚度也可以通过数学叠加平均计算出来。发丝能算出它的直径或重量吗?

悬念过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仔细琢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激励过渡法

教材中有些知识简单易学,有些知识难度较大,但与之前所学的一些教学内容相关或相近。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鼓励过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