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提质
1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提质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提高质量?减负提质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方面,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提高对减负提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理解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为“减负提质”提供思想保证。让小学语文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减负提质”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减负”与“提质”的辩证关系。教师只有彻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才能有效“减负”,真正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心理全面素质的基础,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终身发展的必要前提。小语种教学仍然是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的教学。
2.实施减负提质的教学设计。减负提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是课前教学的设计。教师要下大力气进行课前备课,有效提高40分钟上课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小语种教学需要备课做到教学目标和难点清晰,教学策略和过程定位得当,教学思路和逻辑清晰可见。一些语文教研组在课前备课中总结出“四读”、“四思”、“四有”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四读”即读课程标准、读教师用书、读教材、读其他教具。“四思”就是教一科思考所有科,教本节思考本章,教小学思考中学,教现在思考未来。“四有”就是脑子里有一个程序(标准),脑子里有一本书(教材),脑子里有一个人(学生),手里有一个方法(方法)。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小语种教学要严格执行“减负”的规定,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寻找高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一些教师探索具有小语种教学特色的“自学、自测、互学互助、指导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多媒体交流,教师设计主题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问题中运用语文知识。还有小语教研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三创”、“三治”、“三显”的教学方法,也大大提高了减负提质的效果。“三创”即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学校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三处理”就是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体现”即课堂教学的基础性、民主性和趣味性。“三三”课抓住了教材的要点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即问题),如:将课文中所有不认识的单词拼写出来,将自然段落的序号标注清楚,概括每个自然段落的大意等。每周或几周集中进行一种训练(如分段),感觉差不多了再进行下一题的训练;尝试学生有意识地预习;表扬准备好的同学,树立榜样。
2.引导学生听和说。(1)加强听说训练,结合听写。小学生语文听说训练要从辨音、听、记开始。比如在学生听故事前提出一些听力要求,或者让他们听完后复述一遍,或者说明道理,或者让他们概括故事大意,或者继续编故事...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开展培养听说创造力的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推动者,也可以结合教学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安排学生看电视少儿节目,把最精彩的故事或内容讲给同学听;即兴开展话题演讲比赛;给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发展合理的想象力,自己编故事,要求具体生动,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3.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大声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助于理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经常要求学生大声地、清晰地、准确地朗读课文。除了读课本上的课文,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三篇文章,同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采优美、有质量的文章,甚至熟悉起来。
3教室允许学生与老师互动
设计多向合作学习活动,拓宽互动方式。学生的互动受到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性别相同、空间位置接近的学生容易互动,性格互补的学生也更容易互动。恰当地遵守互动规律,有利于建立积极的、恰当的互动。由于大三学生的组织和自控能力较低,适合设计同桌两人之间或前后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适合多设计四人学习活动,增加互动的人际空间。在设计合作学习活动时,应考虑小组之间的影响、教师对小组的影响以及小组对成员个人影响的影响,从而开发更多种类的互动渠道。
设计“大问题”,拓展互动空间。所谓“大问题”,就是粗线条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包容性和可选性特别强,会让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材料和思路,而不仅仅是某一种体操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和猜测,而不仅仅是按照原来的程序连夜验证。老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留给学生,就像把学生放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联系,想办法保命。这样就为学生拓展了互动的空间和需求。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交流更多的话题,丰富情感体验,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容易产生“举一反三”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更容易进行情感交流。因此,教师除了要准备足够的材料,创设丰富的情境,还要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满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重刺激,进行互动。
4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拓展文本资源,激发大胆想象
1.丰富课文,发挥想象力。艺术讲究的是“有墨的地方是画,没墨的地方也是画”。文学是一门艺术,教科书上的很多文字在描述的时候都留有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激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力,让他们放飞灵性,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空白”,丰富文本。我在教荷花的时候,趁机问:“还有谁来告诉我它看到了什么?”短暂的沉默后,学生们抢着回答:“露珠滚在我身上,告诉我滑冰的乐趣。”"青蛙跳起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蝴蝶飞过来,请我欣赏她美丽的舞蹈.""鸟儿飞过,唱着美妙的歌曲。"这样,富有诗意的儿童文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自由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美好而奇妙的世界。
2.扩展文本并尝试创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延伸课文:从课文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从“学”到“讲”,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表达欲望会更强,兴趣会更浓,表达所需的材料会更丰富,个性化的语言会得到展现。比如学习《珍珠泉》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个家乡的风景,参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学习吵架后,让学生思考平时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并通过把握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想法来描述。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体验成功创造机会和条件。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经历一次成功,就会激起对理念和力量的无尽追求。因此,鼓励学生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是把动机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课堂教学按照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所有学生,用同样的评价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为全体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自尊自信而抛弃自我,为充分自信而缺乏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进步和成功,亲身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同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和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快乐教育实验,课堂教学要求“三干净”。每节课结束前,要留出2-3分钟的课内测试时间,让老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这就是所谓的“逐日清理”;如果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消化不了,老师会利用自习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让他们的知识保持负债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天天清”;改革考试制度,取消期中考试,加强单元复习检查,边学边巩固。这就是“段子段情”。总之,学生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不可能认真考虑如何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如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些“特殊的成功场景”,让他们积极迎接未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