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2004年9月1日实施);

1,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国歌时起立,脱帽,向少先队员敬礼。

2.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健康,主动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听从父母长辈的指示,出门或回家主动打招呼。

3.诚实守信,不说假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做到最好,做不到就道歉。考试不要作弊。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们相处融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要欺负弱小,嘲笑或戏弄别人。尊重残疾人。尊重别人的民族习惯。

5.尊重老师,见面打招呼,主动打招呼,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待人接物有礼貌,说话有礼貌,说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

6、不骂人,不打架。进别人房间前先敲门。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要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要羡慕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努力克服困难。

8.珍惜学习和生活用的食物和物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乱花钱。

9.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生病请假,放学按时回家。准时参加活动,不能提前请假。

10.衣着整洁,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量力而行,把衣服和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碗等家务。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清楚,不随意打断别人。课间活动井然有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卷子干净。

13,爱护公物,不在桌椅、建筑物、文物上乱涂乱画。对公共财产的损害应该得到赔偿。拾得物归原主或交公。

14,坚持锻炼,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站、走、读、写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15,认真履行职责,保持教室和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农作物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团队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集体成员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多努力。

17.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高速公路、铁路、码头乱穿马路、打闹追逐。

18,遵守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场所拥挤吵闹,对他人有礼貌。主动购票乘车、乘船等。,并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要做法律禁止的事情。

19,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窃、防中毒,不玩危险游戏。

20、阅读和收看健康的书籍、报纸、音像和网络信息,收听和收看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敢打敢拼,遇到坏人主动举报坏事。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20条,不能面面俱到,也不应该复杂。小学生还小,不仅要严格要求,还要让他们活泼发展。各地在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要把《小学生守则》教育与落实学校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扩展数据:

1.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根据国家正式颁布的小学守则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是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促进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发布,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干部、教师和中小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当地学校实际出发,完善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4.《小学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在1981、1991、1994发布以来,培养了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对上述守则和规范进行了修订,将《小学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和《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形成了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标准(修订)》(以下简称《标准》)。

5.修订后的规范和准则自2004年9月1日起实施。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百度百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